半月談記者 仇逸 王瑩 廖君 鄭天虹
不知從何時起,一個女性群體成了網帖和朋友圈的高頻詞。她們往往標榜自己“十項全能”,又常常心懷“百般煩惱”;她們每每抱怨“寶寶心里苦”,又頻頻吐槽“不給力的豬隊友”……她們來自不一樣的家庭、從事不一樣的職業、有著不一樣的容貌和愛好,但是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年老母”。
撕扯的焦慮:“咆哮育兒”背后的無奈
前一秒卡通萌寶,后一秒化身噴火霸王龍;前一分鐘還默念“親生的”“要佛系、要有愛”,不一會兒從母慈子孝變成雞飛狗跳……育兒,是每一個“中年老母”的心頭大事;成績,更是她們的情緒晴雨表。如果說孩子幼兒期還可能依靠祖輩“搭把手”,學齡期則直接進入“拼媽模式”,既有“老母”緊急去做心臟支架的悲劇,也傳出過陪讀收獲教師資格證的“喜訊”。
可憐天下父母心。上海市婦聯公布的相關調查報告顯示,近九成女性期望孩子至少擁有本科學歷,超過1/5希望孩子能讀研究生。
點開“義務教育階段一個老母親的基本配置”等若干熱帖,哪怕你是清華北大甚至常青藤大學畢業,也會頓時陷入本領恐慌。你不僅要身兼做小報、解數學題、英語六級甚至專八等多種技能,還要消息靈通,和各科老師、牛娃媽媽關系密切,更要具備365天跟在不省心的自家娃身后不停叮囑、催促、監督的強大心臟。
這段時間,在武漢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周女士由于初二兒子成績下滑急得內分泌紊亂、眼睛充血。“到醫院就診,醫生讓我情緒要平和,可是這對我來說太難了。”
“考試分數就不說了,孩子連每天的作業都不抄全,我幾乎一周三四次跟其他家長打電話核對作業。”周女士無奈地告訴半月談記者,幾乎每個夜里她都輾轉反側,想的不是明天吃什么、買什么新衣服、拔草哪種化妝品,而是:“為什么別人家的娃文武雙全、通曉古今,我家娃連留什么作業都記不全?”
全職老母也不輕松。名牌大學畢業、多才多藝的廣州王女士,年輕時拼事業,30多歲才要孩子。8年前她當媽媽后就辭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中。“以前當職業女性時,我基本連一頓飯都沒有做過,每天都衣著光鮮、妝容精致;當全職媽媽后,完全是另一種狀態,每天柴米油鹽、奶粉尿布,但是為了孩子,覺得值。”
“‘中年老母’與其說是一個女性群體的自我認同,不如說是一種無奈的自我調侃。”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副教授表示,一個“老”字,折射出其力不從心的困擾,也表達了廣大中青年女性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更高標準的育兒需求,一種不知如何做得更好的焦慮。
艱難的平衡:在家庭和職場“走鋼絲”
上海一位在著名婦產科醫院工作的中層女性這樣形容自己的每一天:在單位里累成狗,時時刻刻把單位領導和學校老師的微信置頂,生怕漏了重要指示;本以為下了班可以回安樂窩休息放松,沒想到是另一場更可怕戰役的開始。一路默念不能把單位的壓力帶到家里,可是碰到個不靠譜的娃也是憋不住的,講解3遍還不明白,內心就徹底崩塌了。
這位坦言自己覺得“每天在走鋼絲”的初中女生媽媽表示:中年婦女真不容易,“面對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越來越多的家庭責任,沒有自我、沒有娛樂、沒有休息,‘中年老母’的由來值得去反思。”
一位職場女性在看了電影《找到你》后對半月談記者傾訴感觸:“大家覺得媽媽不是一份職業,只要是個女人似乎就可以做媽媽,但是很多人看你一心一意投入工作,就認定你不是一個好媽媽;傳統文化、社會觀念對女性角色的定位給予現代女性很大的心理壓力。”
半月談記者發現,“累”成為“中年老母”們的自我標配。有限的精力,既要做好白領麗人,又要做好能干主婦,還得兼職“家庭教師”……很多“老母”在笑稱被家庭“嚴重拖累”的同時陷入糾結,內心深處對發揮自身價值和職業生涯發展有更高的期待。
武漢周女士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家庭和事業都成功。“看著身邊好多比我年輕的人都升職了,說心里不羨慕那是假話。但能做到兩全齊美實在是太難了。”周女士說。
廣州的王女士也想重新找一份適合的工作,然而別人一看她多年的職場空白期就拒絕錄用。因此,她只好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孩子身上。她對孩子的要求近乎嚴苛:孩子在別人看來已經非常優秀了,她仍然不滿意,孩子稍微不聽話,她就大發雷霆、歇斯底里,搞得全家人都非常緊張。
“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女性身上的撕扯特別嚴重。”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汶蓉表示,這種現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加凸顯,左手家庭、右手事業,城市節奏本身非常忙碌,生活、事業、子女成績等參照標準越來越高,壓力更多地傳遞到中年女性身上。
期待的溫柔:更多社會支持和保障
在網絡熱帖《中年老母的2018扎心總結,看完笑著活下去……》中,一位“中年老母”表示:“生活這條小船雖然非常顛簸,但是我一直在用強大的能力駕馭它!”她許下這樣的新年愿望:錢包鼓一點、孩子乖一點、老公勤快一點、我更漂亮一點……
相關專家認為,“中年老母”認同的不斷加劇凸顯了各類“失衡”加劇:家庭失衡是指職業媽媽因工作過于忙碌難以很好兼顧家庭;事業失衡是指全職媽媽因照顧家庭、養育子女而不得不擱置事業;心理失衡是指在與別人的比較中產生比較焦慮。這需要社會給這個女性群體更多的接納和關愛,讓她們能在事業和家庭中有更多的選擇和回歸路徑,從而讓女性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更好地平衡自己。
遼寧省家庭教育指導專家蘇加勝建議:中年女性首先需要關愛自己,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只有自己先滿足需求,感受到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有自我價值實現、內心強大,才能進一步滿足包括孩子在內的家人的需求。
劉汶蓉等社會學專家認為,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應該更科學、多元、寬容,并通過有效的手段改變許多家庭中父親“缺位”的現狀。
沈奕斐表示,當今社會賦予女性高標準的定位,例如,既溫柔又堅定、既專注又全能,在缺少家庭服務業支撐的情況下,這會使得廣大女性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全職媽媽需要更好的法律保護,職場媽媽也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如果無法解決產假結束和托兒服務開始之間的時間斷層,對一個女性而言,無論她個人如何努力,都會感覺難以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獲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