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春雨如絲線如牛毛,無聲地落在彭陽縣任山河烈士陵園的墓碑、紀念碑、雕塑上。
在靜靜的陵園里,在細雨中,守園人楊秉選清掃著雜草枯葉。
這是一處令人肅穆起敬的地方。
1949年7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19兵團64軍在曾思玉軍長的率領下,直插彭陽任山河地區,與盤踞在黃峁山一帶的馬鴻逵部第11軍遭遇,打響了解放寧夏第一仗。
經過全軍將士浴血奮戰,守敵被擊潰,解放軍奪取了任山河戰役的勝利,打開了寧夏的南大門。戰斗中有364名解放軍指戰員光榮犧牲,100多名烈士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為紀念在這次戰斗中犧牲的烈士,1955年,原固原縣人民委員會將散埋在任山河戰場周圍的烈士遺骸遷移集中埋葬,并立碑建園。
1998年8月,彭陽縣將烈士骨骸遷葬于現墓地。
2009年,彭陽縣再次擴建陵園。
陵園象征性建筑物——革命烈士紀念碑高19.49米,象征著1949年的任山河戰斗,正面中央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紅色大字。碑陰銘刻著曾思玉將軍題詞,左上方為“紀念任山河戰斗”,中間為“正氣留千古丹心照萬年”。
陵園內安葬著1949年為解放寧夏而英勇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19兵團64軍364名指戰員、紅一方面軍長征途經彭陽犧牲的4名紅軍戰士、剿匪犧牲的3名干部和2名武工隊員、解放軍騎兵師教導隊的6名戰士、寧夏軍區騎兵第4團的4名戰士等391名革命烈士。
青山有幸埋忠骨,哀思無盡悼英雄。
4月3日,清明前兩天,76歲的趙榮花在丈夫和兒子陪同下,從河北省趕到任山河。“我父親趙悅在任山河戰斗中犧牲時,我母親懷著我才4個月。母親把父親的入伍證和烈士證視為自己的生命,當成傳家寶。我長大后,一直在尋找父親尸骨,今年在網上查到父親埋在任山河,就趕過來為父親掃墓。”
然而,數十年的尋找未能如愿。
趙榮花的父親是100多名無名烈士之一,無法確定哪個墓是趙悅的墓。趙榮花不甘心,4月3日至5日,連續三天到陵園哭著尋父。“趙榮花哭得太傷心了,讓我的眼淚花兒都在打轉轉。”楊秉選說。
4月5日,任山河聲勢浩大的清明節祭掃緬懷先烈活動,給了趙榮花很大欣慰,尋父未果的失落平復了許多。
固原弘文中學1000名學生徒步來掃墓,他們給每一座烈士墓獻上一枝黃菊。連續23年,該學校每屆初一學生都要在清明節徒步54公里到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園掃墓,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烈士陶克葉的戰友趙佰儒、陳應全等30多名老兵應約集結掃墓。他們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獻花、鞠躬、哀思,白發蒼蒼的他們列隊向戰友墓冢鞠躬緬懷。
彭陽縣數千名干部職工在任山河烈士陵園舉行緬懷革命先烈活動。活動主題“緬懷革命先烈豐功偉績,弘揚革命前輩斗爭精神,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奮力譜寫彭陽嶄新篇章”。
在無名烈士墓地東西兩側,趙榮花各獻了一束鮮花,才依依不舍地離去。“我把這100多名無名烈士都認作父親,在我的有生之年,我還會來看他們。”(記者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