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將于6月舉行,為各成員國間的國際合作注入新動力。中亞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區域之一,很多中亞國家都是上合組織的成員國與觀察國。已成立17年的上合組織站在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前沿,發揮了重要的平臺作用。在近日舉辦的“一帶一路”建設與上合組織講座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進峰詳細解讀了這一作用。
“由于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國家都是內陸國家,中國在連云港建設“上合組織出海口”和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為中亞國家戰略對接提供戰略性出海通道。”李進峰說。
李進峰表示,“一帶一盟”對接,是對同一區域內功能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兩個區域組織開展協同發展的新探索,如果能夠對接成功,將是新形勢下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深化的重要標志,將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大合作成果之一,也將為上合組織經濟合作乃至全面協作開辟新的前景。
以上合組織為平臺,可以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一帶一盟”多邊對接,還可以開展“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雙邊對接,例如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戰略”對接、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與烏茲別克斯坦《2015-2019國家綱要》對接、與白俄羅斯戰略對接建設中白工業園區、與巴基斯戰略對接建設中巴經濟走廊。
“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戰略對接為什么選擇上合組織作為平臺?
李進峰認為有以下5點原因:一是上合組織的成立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延伸,中俄政治互信是上合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二是上合組織的多數成員國家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心區域;三是上合組織成立17年已經成功建立了多邊合作機制、如元首峰會、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等,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提供了機制經驗與合作平臺;四是上合組織是排在國際能源署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之后的第三大能源經濟體;五是上合組織的成員國、觀察國和對話伙伴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項目建設進程加快,帶動能源、交通、電力等項目多邊與雙邊合作。其中,中哈產能合作、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白工業園區建設進展較快,已經獲得階段性成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標志性項目。
據李進峰介紹,對“一帶一路”建設,上合組織主要發揮六大平臺作用:安全合作平臺,通過打擊“三股勢力”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互聯互通平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聯通,主要是交通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水運聯通等“硬件”方面,與相關發展戰略、制度規則與“軟件”聯通;區域貿易平臺,中國與歐亞聯盟關于貿易合作的實質性談判已經結束;產能合作平臺,建設園區促進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重點合作的四大領域分別為優質產能、成熟技術、工業產品、工程承包等產能合作,主要建設邊境跨界合作區、境外合作區、海外中國工業園區;金融合作平臺,提供機制建設與融資支持目前是其短板;民生合作平臺。
“更好發揮上合組織作為平臺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實現3個有利于:有利于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有利于雙方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有利于雙方人民福祉的增加。”李進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