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5日電(記者 劉巍楓)本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推向縱深。11月中旬,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新聞界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江蘇行活動在無錫正式啟動。包括中國日報在內的全國46家媒體單位55位媒體同行來到蘇南調研采訪,走訪了無錫江陰、蘇州張家港和昆山若干家企業、村莊、現代化工業園區和村鎮政務治理平臺。
蘇南模式,通常是指蘇南的蘇州、無錫和常州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由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踏進蘇南這片熱土,筆者目力所及,所聞所感,感觸很多。同時也更加深刻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過的“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經濟越發達,黨建越扎實。黨組織在基層,就是凝心聚力干實事、謀發展的利器和法寶。調研第一站紅豆集團,“企業要發展,關鍵在黨”是紅豆集團持續發展重要經驗。黨建工作,在紅豆60年發展中傳承,從第一代創始人周林森,到紅豆集團創始人周耀庭,再到現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三代當家人都是中共黨員。
從江陰“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到張家港“華夏第一鋼村——永聯村”,引領村民脫貧致富、輻射帶動周邊村鎮集體致富,帶領本村率先走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帶頭人吳仁寶和吳棟材,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村委書記。沒有他們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吃苦耐勞和勇闖難關的精神,就沒有這些村子成績斐然的今天。
張家港幸福指數頗高的建農村,積極打造“和美建農”黨員服務項目,實施“四德”積分管理,從制度上引領并提升村民精神文明建設。江陰徐霞客鎮,通過“智慧黨建”系統平臺,規范了全鎮黨員的學習教育和管理。
其次,改革開放40年,蘇南大地緊抓機遇,充分享受了政策帶來的紅利,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生得到極大改善,民眾幸福感滿滿。江蘇,尤其蘇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歷史性變革的生動縮影。
紅豆集團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走出國門,將柬埔寨西港特區打造成“一帶一路”上的標志性項目;華西村創造了令人稱道的發展奇跡,1978年華西全村交稅28.18萬元,2017年底交稅13.56億元,增長了4811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978年的220元,增長到現在的9.05萬元,增長了410倍。
原籍河南,出生于1980年的何蘆葦,9年前浙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以后,隨畢業于蘇州大學的華西村愛人回到華西,在華西股份公司化纖廠當會計,目前這個小家庭年收入約40萬,直追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中產家庭收入水平。何蘆葦說,“9年來,我從來沒有后悔過當初回村的這個決定。”
今年的“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江蘇依然是最大贏家,以23席獨占鰲頭,且包攬了前四名——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再加上太倉、宜興,江蘇在前十強中,占據6席。從2005年開始,昆山已經連續14年衛冕榜首。2017年,昆山的GDP高達3500億元,同期,太原是3380多億元,貴陽3500多億元。昆山的體量,相當于世界排名第79位的坦桑尼亞的總量,可謂富可敵國。“文明張家港”、“昆山之路”成為全國競相學習和借鑒的“樣本”。蘇州工業園,借鑒新加坡發展模式,以超前時代30年的規劃和布局,在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位居第一。
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更是包攬盛譽無數,在全國60萬個行政村中,經濟總量排名前三,上繳稅收排名第二,全面建設名列前茅。2017年,全村銷售收入403億元,利稅78億元,村民人均收入4.4萬元。連續五屆被評選為“全國文明村”,還是“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原村黨委書記吳棟材獲得殊榮無數,先后受到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三任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在一次頒獎禮上,年逾八旬的老書記動情的說,“永聯村能有今天,首先感謝黨的政策,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我還要感謝三十年來跟著我一起經歷風風雨雨的村民。”寥寥幾句,不僅讓人潸然淚下。
再次,從蘇南經濟的活力,看到了改革開放中,民營經濟的實力、潛力和后勁。紅豆集團、海瀾之家、華西股份、永鋼集團、昆山電商園區以及蘇州工業園區里上千家民營企業在解決就業、創造稅收和提升當地經濟社會綜合實力中起到排頭兵的作用。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講話,再次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此后,國家發改委、稅務總局、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銀保監會等部位相繼發布措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近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也發話:“不折不扣落實中央支持民營經濟政策”。
最后,從一個外宣媒體人的角度,我感受到了讓世界客觀真實地了解一個發展中的中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作為一名有16年黨齡的新聞工作者,此行增強了我一定要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江蘇行踐行“四力”,腳踏實地一步步走,一站站看,一點點聽,一筆筆記,一次次想,把心沉下來,把多年來書上讀到的,坐在辦公室里從各種渠道的報道中提及的點點滴滴,一一復活,給口中和筆下常常用到的“改革開放”賦予了生命力和色彩,是那般鮮活,那般亮麗。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能發掘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就在每日生活中,在改革春風吹遍的神州大地每個角落里。
(編輯:嚴玉潔 黃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