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10月8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韓國仁川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指出:相較于控制在2℃,控制在1.5℃對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有明顯的益處,且完全是可行的。參與這份特別報告編寫和審閱的四位中國科學家之一、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為中國觀察獨家撰文,闡述了1.5℃控溫目標的意義和實現途徑。
作者:姜克雋,“IPCC1.5℃特別報告”作者之一,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這份特別報告的全名為《IPCC在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困的背景下,關于全球升溫高于工業化前水平1.5oC的影響和相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全球升溫1.5oC特別報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在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后發出的邀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016年10月決定開始編寫這份報告。2017年初,IPCC選擇了91位來自各國的作者,啟動了報告的編寫。經過一年多的高強度工作,作者們完成了該報告,并經過了內部評審、外部專家評審及政府評審。
這是一個IPCC的旗艦報告,針對大家普遍認為不可行的1.5℃升溫和排放途徑進行了評估,并對大家所關心的與升溫2℃的影響相比的差別進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減排途徑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聯。
這份報告強調了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oC而不是2oC或更高的溫度,可以避免的一系列氣候變化影響。
到2100年,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oC而非2oC,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減少10厘米。
全球升溫2oC將導致北冰洋至少每十年就會出現夏季沒有海冰的情況,而如果全球升溫1.5oC,這種情況出現的幾率則為大約每世紀一次。
全球升溫1.5oC,珊瑚礁將減少70-90%,而若升溫2oC,珊瑚礁將消失殆盡(>99%)。
評估報告表示,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oC需要社會各方進行快速、深遠和前所未有的變革。與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oC相比,限制在1.5oC對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有明顯的益處,同時還可確保社會更加可持續和公平。
該報告發現,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C將需要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進行“快速而深遠的”轉型。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大約45%,到2050年左右達到碳中和,也即需要通過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來平衡剩余的排放。
圖片來自網絡
到2050年只剩下32年時間,從目前400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下降45%,2050年近零排放。這樣的轉型途徑,將要求人類社會進行前所未有的減排努力,帶來的挑戰也將是空前的。
因此,很多人認為把升溫目標控制在1.5℃基本上是不可行的——我自己最初也這樣認為。
在2017年初開始作為該報告第二章的主筆參與報告的編寫時,我們也同時開始進行我國在全球1.5℃升溫目標下的減排途徑研究,并在2018年初完成了這樣的研究,發表了論文。在經過大量的模型運算之后,以及在報告編寫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出現,我開始認為還是存在實現該路徑的可能性的,盡管這是一個很有雄心的減排目標,需要很大的勇氣來制定減排戰略和相應的政策。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氣候變化應對措施相比,經過近30年的研究,我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了氣候變化發生的確定性,人類社會也更加明確地認識到需要防范氣候變化的發生。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是我們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嚴峻的未來。
同時,在國際合作層面,通過UNFCCC框架下的談判,國家之間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進行合作,討論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減排”,而是“減多少,如何減”。盡管由于不同國家發展水平不同,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訴求不同,談判還有爭執,但是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共識。這次批準該報告的進程就表明了這一點,減排途徑爭議不大,較快得到了共識,與之前的評估報告較多爭議減排途徑有了明顯的變化。
另外,公眾的認知也有明顯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公眾的個人關切,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很多人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包括低碳出行、低碳消費、采用節能家用電器、節約用水,有些人為了環保選擇素食。
再者,最為重要的是,技術進步之快,遠超預期。我們也分析過,現實技術進步的速度,大大快于我們評估模型中的技術進步速度,成本大幅度下降,各個行業都出現了多種低碳技術。特別是在我國,現代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發電等)已經在全球領先,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在突破進程中,先進核電技術,以及低溫核供熱技術在引領全球。這些都使得未來大幅度減排成為可能。
根據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2018可再生能源》報告,由于中國政府采取鼓勵清潔能源發展的政策,預計到2023年,中國將超過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消費國。
大幅度快速的減排,將會帶來不小負面影響,特別是一些高碳排放行業。在1.5℃升溫目標下,2050年化石能源相關行業空間大幅度萎縮,轉型時間又較短,會帶來大量的失業、產業轉型、投資沉沒等問題。如果我國要走向1.5℃升溫目標下的減排途徑,就需要我們做好設計,盡最大可能避免這些負面影響。其實現在已經有可以做出的政策選擇來應對這些負面影響。一個明確有力的氣候變化戰略,將可以指導行業作為規劃安排轉型,和政府的政策相協調,可以較好地避免負面影響,甚至可以做到這些負面影響基本不會帶來社會問題。
這是反映最新的科學認知的一份平衡而客觀的特別報告,其中所反映的關鍵信息是各國政府和公民期待了解的。
這個報告為把升溫控制在1.5℃而努力提供了路徑及相應的先決條件。這份報告不是為特定的某個國家政府寫的,而是給全世界的。各國政府可以從中了解到1.5℃全球增暖的路徑、和2℃增暖相比不同影響、溫升控制在1.5℃的對策建議及其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聯系(包括協同和權衡)。能否把溫升控制在1.5℃取決于全社會各個方面前所未有的快速而深遠轉型。
——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
溫度每額外升高一點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因為升溫 1.5oC 或更高,會增加長期或不可逆轉變的風險。
允許全球溫度暫時超過或“無意間超過”1.5oC,意味著將需更多地依賴可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術,從而到2100年可將全球溫度恢復到1.5oC以下。報告指出,這些技術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大規模驗證,有些可能會給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風險。
——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
我們今天做出的決定對于確保現在和將來為每個人實現一個安全和可持續的世界至關重要。
該報告為政策制定者和從業者提否了所需的信息,以便他們可以在考慮當地情況和人們需求的同時做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接下來的幾年有可能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年。
——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Debra Robert
(來源: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