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東京9月10日電(記者 蔡虹)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年度金融高峰論壇于9月10日在東京舉行,亞洲區內外金融業界有影響的人士就“新興產業背景下的金融創新與合作”主題各抒己見,探討金融前沿問題的解決方案。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兼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理事長田國立在致辭中指出,全球正在經歷新一輪技術變革,而新一輪技術變革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也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新興產業正代表著新一輪科技變革與產業革命的方向,是一國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也是全球經濟實現復蘇和增長的主要動力。
田國立認為,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并對金融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科技創新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他也強調,金融創新既能分散風險,亦能放大風險。金融創新的歷史發展進程也證明,金融創新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金融風險表現最激烈的時期。在新興產業發展背景下,金融風險也是金融創新及金融發展面臨并必須不斷解決的重要課題。
他說,只有實現金融創新與風險管控之間的動態平衡,才能確保金融可持續穩健發展。不論是單個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與風險管控,還是國家層面的金融發展與風險防控,抑或是區域層面的金融市場整合與危機應對,都離不開國際合作。
三菱日聯銀行(中國)董事長、三菱日聯銀行副行長吉川英一稱,世界金融形勢復雜多變,需要金融創新和普惠金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的進步,金融環境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各金融機構必須建立高質量的管理,以便及時應對結構和環境的變化。
中國銀行副行長林景臻在論壇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為金融創新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條互聯互通之路,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基石,也是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證,對金融合作有巨大的需求。
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長、收益率較低、風險偏高,因此,需要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上下功夫,亞洲金融合作協會也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金融創新是新的金融產品、服務、技術、流程和制度的創造和擴散過程,也是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業務運行風險、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穩定金融體系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金融創新可能帶來金融脆弱性、危機傳染性和系統性風險。
據林景臻介紹,截至2018年6月末,中國銀行共跟進“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逾600個,共實現授信新投放約1159億美元。同時,中國銀行加快了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機構布局。今年以來,斯里蘭卡科倫坡分行、智利圣地亞哥分行、中國銀行(墨西哥)有限公司相繼開業,海外機構已覆蓋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超過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繼續領先中資同業。
林景臻建議,“一帶一路”項目眾多,資金需求龐大,需要更多金融機構參與。亞金協各成員機構在“一帶一路”項目中應當結成合作伙伴,共同參與項目,擴大資金來源,分散業務風險。
近年來,中國銀行專門發行了四期“一帶一路”主題債券,幣種包括人民幣、美元、歐元、新加坡元、澳大利亞元、新西蘭元,累計籌資折合108億美元,吸引了全球近千名主流投資者踴躍投資。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認為,中國的金融創新取得了巨大進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把中國在岸股票納入其中,并將彭博也納入了境內中國債券。 然而,這些僅僅是中國市場主流化的開始。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不斷的與世界融合,中國和國際投資者將獲得更多的融資和投資機會。
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趙國慶說,中國目前有22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大家一致的認識是:必須和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緊密結合。
近年來,受金融科技及移動互聯技術的深入應用,金融行業掀起了一場技術化革命的浪潮,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在營銷獲客、風險防控、客戶服務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活力和無限潛能,為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效率、可得性、公平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縱觀中國及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科技應用,以“小額分散”、“場景結合”的消費金融無疑是當前金融科技應用最為成熟的行業和領域。
趙國慶指出,金融科技的發展給監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2017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旨在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強化監管科技應用實踐,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
2017年7月24日,來自亞、歐、美三大洲12個國家和地區有影響的38家金融機構成立亞洲金融合作協會。作為一家金融類區域性國際社會組織,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立足亞洲,開放包容。截止目前,會員機構已經達到109家,分別來自五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另有17家機構在走申請入會程序,30家機構表示了入會意愿。機構類型涵蓋銀行、保險、基金、資產管理等領域,還有倫敦金融城、阿布扎比、阿斯坦納等政府背景的國際金融中心。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秉承“聯通合作、共治共享”的宗旨,致力于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區域金融機構交流與會員機構金融資源整合。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監管機構、會員機構、非會員金融機構的300余代表參加了論壇。
(編輯:潘一僑 蔡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