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市民戴上VR眼鏡可感受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水中題刻。鐘旖攝
中新網重慶8月26日電 (記者 鐘旖)戴上VR眼鏡可化身“潛水員”與水中題刻親密接觸、借助互聯網可去敦煌石窟游歷一番、手勢翻轉文物3D圖像猶如將實物置于掌心……這些都是大數據智能化賦予人們的文博新玩法。在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以“聯結歷史、創造未來”為主題的智慧文博展區受到追捧。
當曾經被束之高閣的文物日漸“解封”,變得可觀、可玩、可觸碰,人們不禁感嘆,自己與文物竟可如此親近。
大數據讓文物保護更高效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調控系統”是一個針對文物存放環境做監測的軟件平臺。工作人員可在PC端與手機客戶端實時掌握博物館內文物信息,精確到某個展柜的某個文物。
“溫度、濕度、紫外線、光照、有機揮發物、空氣質量等,每一項異動都會影響到文物的保存與壽命。”監測調控系統設計師、重慶聲光電智聯電子有限公司產品經理曾軼哲介紹,該系統利用物聯網、云平臺、大數據等多項高新技術為文物創造穩定、潔凈的生存環境。自2015年下半年投入市場,目前已在全國23家博物館運用。
登陸系統記者看到,展廳號、展臺展柜號、報警文物、報警參數等信息一一在列,最新一次報警寫著:報警文物“石球”、溫度偏高4.1(攝氏度)。
借助大數據分析、預判,文物保護已從被動修復轉向預防性保護。技術革新背后也帶來管理成本的下降。曾軼哲稱,在安裝監測調控系統前,工作人員只能巡邏監測,人力投入大。現在不僅能實現24小時監控,還更加精準。
圖為市民感受數字敦煌,欣賞洞窟全景漫游。 鐘旖 攝
多維度掃描讓文物元素變時尚
近年來,以文物元素為基礎衍生的文創產品橫空出世又熱度不減。圍裙上的圖案是清朝官服上的祥云瑞獸、小巧的U盤靈感來自皇帝的扳指、絲巾上的最佳點綴是古代女子佩戴的金步搖……凡是人們生活中能用到的大小物件,都因文物元素的加入增添厚重感與神秘氣息。
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設計師鄭怡然的日常工作,是利用智能化手段,從文物中提取文化元素和圖案,形成設計資源,為文創衍生品提供創新創意。她認為,“這是對文物的傳承和再利用,可以幫助文物‘活’起來,走出博物館。”
“從2013年起,我們研發了多維度的掃描提取文物素材軟件,并建立文物數據共享平臺,在提取文物材質、顏色、大小、尺寸等要素同時,對文物知識進行分析,便于再利用。”鄭怡然透露,該團隊目前已能實現器物、織物、建筑、壁畫四類文物的素材采集工作,未來將拓寬掃描領域。
高科技讓民眾親近文物零距離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開始探索敦煌數字化保護。2017年已完成100多個敦煌洞窟的數據采集、圖像處理和全景漫游節目制作。現在數字敦煌已在全球幾十個國家上線。”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館員丁曉宏介紹,通過數字敦煌,觀眾可高速瀏覽大分辨率圖像,欣賞洞窟全景漫游,360度觀看30個敦煌莫高窟洞窟的各個位置,了解洞窟歷史。他說,此舉可讓全世界民眾足不出戶也能感知敦煌、了解敦煌。
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其文物處于江水中,市民只能隔窗觀望,而通過VR技術,市民可超越現實條件禁錮,近距離觀賞梁上石刻及古跡。“兩個月前,我們在博物館內設置VR體驗,利用三維掃描數據,通過科技手段對文化創意進行加工,讓文化遺址原貌復活。”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辦公室主任蔣銳說,通過虛擬呈現方式,體驗者可化身“潛水員”,與水下題刻零距離接觸,與長江珍稀魚類嬉戲,大大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
通過智能化手段,文物不再束之高閣,甚至可以“捧在手心”。“交互式全息展示柜及LED全息玻璃柜”是一個多媒體立體展示系統,觀眾可在線上線下用手凌空操作、把玩文物,通過全息影像、文字及聲音介紹,全方位了解博物館鎮館之寶。
“我們運用‘點云數據’采集文物數據,形成3D模型。以一個花瓶為例,精度低的要采集幾百萬個點,高精度則要采集千萬個數據點。”系統開發者、重慶物鯨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熊箐說,該系統投入市場后,將增加文博游覽趣味性。目前該系統中已收錄1000件文物信息。
文博與時尚的碰撞,已然充斥人們生活,高科技的加持,讓文物不再遙不可及。今年70歲的鄭蕓蕓老人站在敦煌石窟全景展示屏幕前,遲遲不肯離去。她說,這輩子沒有機會去到敦煌,沒想到高科技讓一切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