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接下來我們請出第二位記者代表,光明日報記者劉坤,談一下你此時此感。
劉坤
大家好,我是光明日報的記者劉坤,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長江生態環境的一種感受。我們知道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也是多種魚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一路走來,我感覺到長江流域的樹更多了,水更清了,生態環境也變得更好了。當然,我另外一個方面也感受到長江生態環境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幾天前,我們在中華鱘研究所采訪,研究所的副所長提到了一組數據,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很多年前,每年洄游到長江葛洲壩水電站下進行產卵繁殖的野生中華鱘大概有2000多尾,但是到2013年的時候,這個數量已經下降到了不足100尾,也就是說野生中華鱘的產卵規模在大幅下降。為什么呢?長期以來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比如說污染環境、過度捕撈對長江生態多樣性和長江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的損害。
劉坤
雖然說我國也通過人工的一些方式,比如說生態調度、人工養殖等一些方式,使得一些魚類的種群數量得到了一些增加。但是長遠來看,人工技術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最根本的還是要靠修復長江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有關部門以及沿江的省市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使得長江生態環境改善有了很明顯的成效。然而,當前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說長江生態環境的形勢依然嚴峻,長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等等。所以說,今天我們如何更好地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促進保護長江生物的多樣性,這個問題想請問一下張波司長,請您給我們分享一下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也給我們提供一下您的思考、對策、建議。
主持人
接下來請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波
非常榮幸參加這個活動,剛才新華社和光明日報兩位記者談的問題,讓我感到一喜一憂,喜的是20年間,我們上游的林木砍伐在國土綠化活動當中取得顯著的成效,當年看起來很困難的一些事情,只要方向正確、方法科學,還是能夠克服的,這無疑堅定了我們保護長江的信心。
張波
劉坤談的問題讓我又有一憂,在不長的時間,中華鱘的數量從二千多只下降到不足一百只,這種銳減的速度實在太快了。類似的問題,我想在長江大保護當中還有不少。如果以50到100年尺度來看待長江的生態破壞現象,我想是觸目驚心的。而50到100年間,在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僅僅是一瞬間。所以,我們為了一地的發展、一時的發展而采取的措施,對生態的破壞,有一些是無法逆轉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樣一個要求。在長江,用長江大保護來推進轉型發展,用轉型發展的成果來提升大保護的水平,最終取得長江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主持人
我想這也不僅僅是我們今天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努力,我們有更重要的責任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讓他們有更好的青山綠水的環境,大家所需要特別努力把握的一個方向就是生態多樣性結構,怎么樣把它完整恢復,包括綠化和前面說的水土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