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接下來我們就直接進入到“圍爐夜話”的討論環節。我們請出第一個暢談的嘉賓,來自新華社記者曹瀅發言,大家掌聲歡迎。
曹瀅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一份歷史資料。大家先看一下,歷史資料是發生在1998年新華社播發的一組圖文的通稿,新華社兩位記者前輩,他們當時在長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沿岸看到森林砍伐的情況,水土流失嚴重,泥石流滑坡塌方不斷。這組稿件播發以后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在國家有關部委主導下,1998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實施,這是新聞界前輩對保護母親河作出的一點實實在在的貢獻。
曹瀅
在2001年的時候,我本人作為新華社西部大開發調研小分隊成員,曾經有機會在長江上游做過生態的調研,在我印象當中,那個時候走在長江邊上還是經??梢钥匆姶笃幕纳?、荒地,還有泥石流滑坡的痕跡,就像天窗一樣,就像補丁一樣掛在山體上。我翻閱當年的采訪筆記,我看到當年調研的主題始終離不開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植被保護。時隔17年之后,我再一次重走長江上游。這次欣慰地看到,長江上游觸目所及都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從我們在麗江看到350萬畝沿江柳樹的種植到貴州赤水河畔郁郁蔥蔥的竹林,再到重慶云陽、巫山他們的長江防護林,長江兩岸的森林再也看不到天窗,再也看不到補丁了。
曹瀅
這一次我們雖然行走長江正值汛期,整個長江水看起來有一點黃,事實上長江水的泥沙含量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我們在長江水利委員會采訪到的信息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7年,長江水的年輸沙含量已經比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均值降低了整整50%。
曹瀅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長江上游整個社會經濟在快速發展,人口在迅速增加,但是長江的水質并沒有發生顯著惡化,長江水質正在變好。這些都說明了我們這20年實施的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國土綠化工程等生態修復的重大工程,對改善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起到治本的作用。同時國家實施的節能減排政策以及城鎮的污水處理等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對改善長江的生態功不可沒。
主持人
謝謝曹瀅,開場非常精彩,她是以一個記者的體會談了20年間,從長江上游的干流甚至支流對于水土保護和綠色植被的觀察,帶著思考、帶著問題,也看到了成效,我覺得這個角度也是此行所有記者特別需要觀察的一個角度,就是我們要帶著思考、帶著問題、發現問題并且發現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提出可供借鑒和參考的意見。今天使命在肩的除了各位記者以外,我們還邀請到相關部委、省市領導和專家學者,大家如果有問題,可以積極提出,我相信各位專家、學者的回答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另外一個層面特別有積極性的思考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