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備受關注的《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事件發生后,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門公布了調查處理結果。為了凈化網絡學術風氣,相關部門開展了“清網行動”。據悉,撤稿事件中的相關線索已報告給有關主管部門依法查處。
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行為,尤其是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余篇論文的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不良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后,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一些第三方機構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部分學術造假成“窩案”。
在這些論文被撤稿的原因中,許多都提到了“同行評議涉嫌造假”,由此,其背后隱藏著的一條灰色的“產業鏈”--第三方中介機構,浮出水面。這些機構在代人投稿過程中虛構同行評議專家信息,通過“幽靈”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審稿平臺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
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采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中國科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云介紹:“一些第三方機構提供虛假的評審專家信息,比如用自己注冊的郵箱地址冒充專家郵箱,評審時論文實際上是返回到投稿者手里。投稿人冒充評審人將正面評價發至出版方,從而達到操縱評審的目的。”
在備受關注的《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事件發生后,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門公布了調查處理結果。為了凈化網絡學術風氣,相關部門開展了“清網行動”。經過清理,互聯網中“論文買賣”等若干組關鍵詞的搜索結果數據大幅減少,論文買賣網站鏈接和相關廣告用語明顯減少。據悉,撤稿事件中的相關線索已報告給有關主管部門依法查處。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