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6月13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 今天下午,以“新時代 新作為 新成果”為主題的首屆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副局長董志毅、王志清、呂爾學出席開幕式。
據悉,作為民航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本屆成果展由中國民航科普基金會主辦、中國民航報社承辦,為期3天,匯聚了民航局空管局、首都機場集團公司、中國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等行業內外80多家企事業單位參加展覽,是國內首個全面展示民航在科技和教育領域創新成果的權威活動平臺,是了解中國民航實現科技興業、人才強業生動實踐的一個重要窗口。
本屆成果展面積達16000平方米,各個展臺各具特色、亮點紛呈,多款民航科教創新產品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在室內展區,航班運行監控系統、智慧安檢、智能機器人、飛行模擬器等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民航高科技產品精彩不斷;在室外展區,空域監視測試車、X波段低空監視雷達、移動塔臺車、移動方艙、導航方艙等大型民航設備引人關注,參觀人員可近距離感受和體驗“智慧民航魅力”。
本屆成果展期間,還將啟動“2018民航十佳空乘評選”活動,并組織空乘代表講述新時代的民航故事,以進一步宣傳民航行業文化,弘揚當代民航精神,展示民航真情服務的豐富內涵。
同日,由民航局主辦的民航科教創新高端對話會在北京展覽館報告廳召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發表了講話,并為民航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主要完成人頒發證書,為首批民航重點實驗室、民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民航科技創新“四型”科研院所和“五大”基地授牌。
馮正霖指出,創新是世界大勢所趨,是國家命運所系,是行業發展所急。中國民航要以民航強國建設為目標,正確認識科技對民航強國的引領作用,切實增強科教創新的緊迫感;正確認識教育對民航強國的基礎作用,切實增強科教創新的使命感;正確認識人才對民航強國的支撐作用,切實增強科教創新的責任感。
馮正霖強調,民航科教創新工作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明確民航科教工作的新要求;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這個總基調,掌握民航科教工作的新方法;要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民航科教工作新動能,努力開拓新時代民航科教創新工作新局面。
在會上,6位兩院院士、9位行業內外有關專家和部分參展單位主要負責人分別圍繞民航科教創新工作暢所欲言;與會人員談思路、謀發展、凝共識、聚智慧,積極建言獻策,會議現場互動精彩、氣氛熱烈。
民航局機關各司局,民航主要航空集團、機場、服務保障公司,民航局直屬各單位和本屆成果展參展單位等相關方面主要負責人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民航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為基本遵循,按照民航局黨組確立的“一二三三四”民航總體工作思路,提出了民航科教創新工作“三出四型五基地”的總體要求,制定了較完整的政策體系,形成了多領域的創新體系,構建了高效的應用體系,完善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了全方位的開放合作體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多層次產學研深度融合、多領域開放發展的民航科教創新工作新格局。
近5年來,民航科教投入累計近100億元。在平臺建設方面,認定了首批14家民航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立了首個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在安全技術領域,民航客機全球追蹤監控系統已全面覆蓋我國國際和地區航班,全國所有航路航線都實現了PBN運行,具備HUD特殊I類標準的機場達74個、II類標準的機場達16個,ADS-B空管運行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國產EMAS已在云南騰沖機場投入使用。在服務技術領域,中國民航在全球率先實現100%電子客票普及率,高速行李自動分揀系統將投入北京新機場應用,電子化通關、自助行李、旅客信息服務等系統得到廣泛應用。在運行技術領域,CDM 系統已在我國普遍使用,A-CDM系統即將在國內年旅客吞吐量3000 萬人次及1000 萬人次以上機場全面投入使用。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中國民航適航審定能力不斷提升,助力C919、ARJ21、AG600等國產大飛機更加安全地翱翔藍天。在完善人才培養方面,民航高等教育層次布局持續完善,特色專業培養規模持續擴大,并打造了中青班、黨校班、中美航空合作項目(ACP)等一批品牌培訓項目。在深化開放合作方面,實現了局地、局軍、局企、局校全方位合作,行業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主動參與民航應用基礎研究,占全部研究項目的67%。
按照黨的十九大構畫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民航局黨組結合“一加快,兩實現”的民航強國戰略進程,確定了民航科教創新工作的三個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科技創新資源建設初具規模,科技創新取得明顯成效,為加快從航空運輸大國向航空運輸強國跨越,提供科教基礎支撐;到2035年,高效集約的科技創新資源體系得到完善,民航科技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主導作用,現代民航教育發展機制基本健全,科教創新國際交流合作話語權顯著提升,為實現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民航強國跨越,提供科教引領支撐;至本世紀中葉,自主創新產品標準、主導制定民航國際規則的能力適應國際民航業發展,技術開發和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為實現從多領域民航強國向全方位民航強國跨越,提供科教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