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筆誤,我的生日被錯誤地記錄下來,于是一些人為我過農歷生日,而另外一些人則為我過公歷生日。我曾試圖澄清和糾正這一點。但現在,我過著平淡無奇的中年生活,已不再試圖糾正別人,因為我覺得可以把所有的慶祝活動,當成與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的借口。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話題,一個似乎讓一些中國人感到困惑的話題:我們應該慶祝西方節日還是中國的節日?每當人們慶祝西方節日時,這個問題就會重現。這些節日中有些是宗教節日,如復活節、感恩節和圣誕節。其他節日如情人節、萬圣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等,也越來越受中國人的歡迎。
一些人認為,中國人不應該慶祝西方節日,因為中國有自己的情人節,即農歷七月初七,也有與感恩節相對應的中秋節。中華文化古老悠長,我們有悼念祖先的日子——清明節;有老人節,即重陽節;9月10日教師節;5月1日勞動節;3月8日婦女節,6月1日兒童節。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日,甚至在許多地區往生者也有自己的節日,即中元節。但中年男人好像沒有專屬的節日,這就是為什么我不再介意大家每年都為我慶祝幾次生日。
今年,西方情人節恰巧在除夕(2月15日)前一天,節日之間的競爭就更為激烈。慶祝哪一個呢?兩個都慶祝吧。吃愛人送的巧克力,然后吃媽媽給的甜點心。你擔心不健康?那就在農歷新年來臨之際,考慮重新制定新年計劃吧。去節食,去鍛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給自己找個借口。
有那么多慶?;顒拥淖顦闼氐脑蚴?,每一天都是值得慶祝的?;钪⒎鞘抢硭斎坏?,而是一種幸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今天早上醒來。對許多人來說,生活充滿了悲傷和痛苦。當我們看到人們在慶祝的時候,我們最起碼做到不打斷他們。
今天送自己愛的人玫瑰,第二天發紅包。塞繆·P·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會認為這是文明的沖突嗎?可能不會吧。如果會的話,那是他的問題,我們沒錯。文化邊界不像地理分界那樣界限分明。例如,許多人認為圣誕節只是西方的傳統。但《消亡的基督教史》(The Lost History of Christianity)一書的作者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表示,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550年,那時中國文化兼收并蓄,享譽全球。
許多人都覺得中國的春節丟失了一些我們記憶中的“年味”。人們懷念這種“年味”,并錯誤地將缺失歸咎于外來節日。導致這種缺失的更大的原因是流動性的增加,家人之間變得分散,家庭聚會變得困難。另一個原因在于市場?,F在人們可以買到大部分的節日小吃,而不用全家人圍著餐桌一起動手做。許多新年傳統習俗產生于農業社會的局限性。而一些傳統的丟失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造成的。隨著中國社會不斷變化,我們也在創造新的傳統。
全球化豐富了中國社會。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過去四十年里,中國日益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各國人民之間交流增多,我們因此接觸到其它國家的文化遺產。節日不會互相“殘殺”。節日慶祝并不是一場零和游戲,不是只要慶祝一個節日就會不利于其它節日的慶祝。事實可能恰恰相反。當我們慶祝感恩節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頌揚感恩,心理學家認為感恩是最大的幸福源泉。一個感恩的人不會反對慶祝重陽節,因為這是一個對老人表達感激之情的節日。雖然節日之間差異巨大,但不同國家的慶祝活動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毫無二致。
關于作者:方柏林,在美從事課程設計工作,同時也是一名文學翻譯和專欄作家,撰寫跨文化方面的課題。
(編譯:任建霞;編輯:齊磊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