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國將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技術裝備是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驅動力,文化是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靈魂,提升設計水平是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融合發展是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效能倍增器。
從共享單車到移動支付,從“復興號”高鐵到量子計算機,“中國創造”正被全世界所熟識。當我們越來越多的習以為常,變成別人眼中的翹首以盼,那么距離以創新重新定義“中國智造”也就不遠了。
中國制造從低端躍向高端,勢必與假貨難以共存。還是有一些人以老眼光看中國制造,仿佛始終擺脫不了山寨的刻板印象。從這個意義上講,擁抱“互聯網+”的中國,有機會為全世界的消費者探索新業態下治理假貨的新途徑。
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兩年多來,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轉型升級之路引發全球廣泛關注。
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中國科學家躋身全球創新領域的前沿。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統計,來自中國的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已連續6年居世界第2位;2006年至2016年,中國處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為1.69萬篇,占世界份額12.8%,排名超過德國,排在第3位。
資料圖:由駐日中資太陽能企業開發、承建并運營維護的日本島根縣濱田市第二期12兆瓦光伏電站項目(濱田MS太陽能發電站),4月25日在當地舉行竣工典禮。工信部今年還將選取20-30個城市(群)繼續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創建,指導試點示范城市(群),在落實新發展理念等方面先行先試。
昔日無技術、無人才、無產品的“三無”制造業緣何10年后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遭遇發展低點的大型制造業如何逆境突圍?傳統低端制造如何“另辟新徑”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3月11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等就“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有關問題答記者問。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手段。
在服務網絡建設層面,中國各企業都不斷加大在美銷售和服務網絡建設力度,通過與美國代理商或者分銷商合作,不斷拓寬銷售和服務網絡。是在制造層面,中國領軍企業都在思索是否要在美國設廠生產。
3G網絡、4G網絡是為智能手機準備的,5G卻是為智能工業所準備的,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德國工業4.0乃至美國的制造業復興計劃,都是基于新一輪技術革命的產物。工信部部長苗圩兩會前談到,數字化和網絡化是智能化的基礎,智能制造則必須是在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從轉向架的找平、齒輪螺釘的組裝咬合,到耐寒耐高溫技術、系統集成控制的突破,一輛列車的創新不止萬千。中車董事長劉化龍說,中國軌道交通已經實現牽引、通風等產業鏈的整體出口,以過硬的品質和技術成為國際市場“座上賓”。近半年,中車就先后在波士頓、洛杉磯獲得184輛地鐵列車訂單。
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實際上是謀求價值鏈上的高端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認為,服務化是向價值鏈的高端發展,服務化與高端化是升級,綠色化與智能化是轉型。
目前,中國制造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任務、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雙重挑戰、低成本優勢快速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雙重壓力。實現由大到強的根本轉變,是中國制造“爬坡過坎”、在新一輪全球競爭格局中贏得主動權的唯一選擇。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做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