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習特會備受世界關注
廣受國際媒體關注的習特會日程已經中國外交部正式發布。應美國總統特朗普之邀,習近平主席即將于4月6日訪問美國,在特朗普的私人莊園所在地佛羅里達州與其會晤。這意味著,中美關系2017年的年度大戲即將登場。
事實上,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創造性地實現加州“莊園會晤”后,中美元首之間這種非正式的會晤形式已不令人奇怪。盡管如此,人們對習特會時機的選擇、地點的選擇及會晤方式的選擇依然抱有濃厚興趣,對于此次會晤能達成什么成果更是充滿想象和期待。
此次會晤之促成,首先是中美兩國在世界上的特殊作用和分量決定的。作為世界頭兩號經濟體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美兩國關系的走向可謂牽一發動全身,對國際政治格局和世界經濟走向意義重大。在當前國際秩序面臨重塑、世界經濟前景不明、全球化遭遇反彈的大背景下,中美兩國元首盡早實現會晤,就全球性重大問題面對面溝通,不僅有助于減少彼此猜忌和戰略誤判,而且對穩定國際局勢十分必要,對共同引領國際合作也大有裨益。
對中美關系本身而言,其意義更是不言而喻。實力之變、戰略之變和環境之變,使外界擔心中美關系可能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奧巴馬執政期間,兩國關系總體可控,但因缺乏對兩國關系新框架的共同塑造,戰略博弈面顯然在增大。特朗普上臺后,這種不確定感只增不減。不僅因為特朗普本人在選舉期間一再對中國放出狠話重話,而且因為特朗普“美國第一”的戰略觀決定其對華戰略將有可能更加趨于自利,在經貿等問題上尤其如此。而其行事風格、執政風格、決策團隊的不循常理,更增添其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其中最不確定的,是中美之間既有的上百個交流機制是否面臨停擺,未來將如何運行,這個問題不解決,兩國之間一旦出現摩擦就極易失控進而沖擊整體關系,這顯然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面對上述問題,沒有什么比兩國元首親自坐下來面對面溝通,進而確立下階段兩國關系的大方向、大框架和新機制、新議程更直接更重要的了。因此,盡早見面,不拘形式,不落俗套,坦誠溝通,直面爭議,尋求合作,確立框架,實在很有必要。這正是習特會的特殊魅力和重要性之所在。
當然,這絕不是為會晤而會晤,而是有必需的前提和起碼的共識。這個前提是特朗普終于回歸“一個中國”政策的正軌,這個共識是特朗普承認中美之間應“相互尊重”,以及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華期間對“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一中美關系的核心積極呼應。而蒂勒森關于“定義中美關系的只能是合作和友好”“尋求未來50年的中美相處之道”等表態,顯示特朗普政府能夠從長遠角度和戰略高度看待中美關系,這同中方關于中美關系的基本看法是契合的。凡此,為中美元首會晤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元首會晤在中美關系發展史上發揮的特殊作用有目共睹,但元首會晤不可能解決中美關系中的所有問題。當前,兩國在經貿、臺灣、南海、朝核、網絡等方面的分歧依然巨大,矛盾依然深刻,指望通過一次元首會晤得到全面解決或控制并不現實。在認同中美關系核心的同時,蒂勒森國務卿也著意強調美方期待構建“建設性、以結果為導向的中美關系”,表明特朗普政府非常看重“結果”,顯示其在重視長遠戰略利益的同時也很在意短期收獲,而從當前狀態看,要在具體問題上全面實現突破有一定難度。從特朗普的國內處境看,他及其團隊似乎也被一大堆麻煩事纏身,難以集中精力思考美中關系更深層次的問題。所以,對此次會晤進行合理期待是更為務實的態度。
對話比對抗好。這是中美關系幾十年發展的重要經驗。在全球大變局及美國政治、社會生態深刻變化的當下,中美元首盡早會晤有助于減少不確定性,增加可預測性,降低沖突點,擴大合作面。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主席的美國之行不僅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的開放性和創造性,而且體現了一種責任和擔當,這正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應有之義。
(作者:袁鵬,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