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貿易未來蒙上陰影的國際背景之下,上周末,亞太經合組織(APEC)21個成員國領導人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舉行會談。
如今,APEC成員國人口總數占全球近40%,GDP總量占全球逾60%,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貿易總量的一半左右。因此,APEC領導人的決定意義重大。
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發展路徑存在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 )。該協定由幾個較小的區域經濟體在本世紀初創建,最初是一個更開放、更包容、更偏向經濟范疇的國際組織。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推動達成一份相對排外的、更具地緣性和隱秘性的TPP協議,尋求實現“金本位制”、取消成員國之間占全球總量40%的關稅。但協議中刻意制定的“高標準”將中國和印度擋在了門外,卻強化了美國跨國公司在亞太地區貿易中的作用。
特朗普去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后立即宣布退出TPP,但現在又考慮重新加入,不過前提條件是要給予美國“一份更好的協議”。美國退出后,其他11個成員國簽署新的自由貿易協定,新名稱為“全面且先進的TPP”(CPTPP)。可是,沒有中國、印度和美國的參與,這份協定不可能“全面”。
第二種是由東盟十國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自2012年起,該國際組織旨在協調東盟成員國與四個發達經濟體(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和新西蘭)以及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作為貿易協定,RCEP不似奧巴馬的TPP那般排外,但其廣泛性和深入程度也比不上TPP。不過,RCEP更具多邊性、現實性和包容性。
第三種是特朗普及其追隨者正在推動建立的新亞太聯盟,尋求在戰略上鞏固美國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愿景”,以遏制中國的崛起。然而,任何局限于地緣政治利益的計劃都將分裂亞太地區,破壞預期中的亞洲世紀。
所以無怪乎,就連美國的盟友——日本和韓國——都對美國出現的新保護主義感到不安。至此,只剩下唯一一個解決方案。
在APEC經濟體內,區域自由貿易的概念早在1966年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倡導建立一個“太平洋自由貿易區”時就出現了。30年后,APEC領導人決定在亞太地區推動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
2006年,美國經濟學家弗雷德?伯格斯滕提出建立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區(FTAAP)。他認為,如果FTAAP成為現實,將成為人類歷史最大的單一自由市場。同年,APEC提出這一發展目標,并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經濟體的支持。
美國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所有國家,包括亞太地區的國家在內,都有自己的利益,這也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不論是美國抑或其他經濟體,都不能在世界貿易中占據單極主導地位,而世界多邊貿易關乎所有國家的關鍵利益。
一份初步協議草案建議,APEC領導人“要認識到APEC區域經濟一體化議程的重要性,包括如何系統、全面地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繪制路線圖推動協議落實,將是亞太地區和世界發展的良好開端。
(本文作者為丹?斯泰恩博克,美國智庫印中美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