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根據最新統計,全球仍有7億多人口生活條件惡劣,每天的購買力不足1.9美元。國際勞工組織成立于近一個世紀之前的1919年,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其宗旨是只有在社會公平和體面工作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普遍和持久的和平。在國際勞工組織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們要認識到其任務的重要性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減。
作為創始成員國,中國是最早一批承諾踐行國際勞工組織核心使命的國家之一。過去40年,創造就業崗位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核心,在這兩個方面,中國都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績。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超過7億人口擺脫了貧困。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改善如此多人的生活條件。
在消除貧困方面,中國有很多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尤其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歷程。40年前,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由各個單位提供,僅能覆蓋單位正式職工,非常碎片化。現在,中國擁有一個與其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相適應、覆蓋13億人口的全面社會保障體系。
上世紀80年代初起,中國采取措施確保其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跟上經濟改革的步伐。90年代,中國開始建立涵蓋城鎮職工的失業、養老、醫療、工傷和生育的五大社會保險體系,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體系,以幫助那些最貧困的城鄉居民。在此期間,國際勞工組織與當時的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密切合作,在北京建立一個社會保障培訓中心,為全國社會保障工作人員提供培訓。
養老保險是中國政府和國際勞工組織之間的一個重要合作領域。上世紀90年代,全球都在推廣個人賬戶改革,但中國沒有跟隨這種潮流,而是建立了統賬結合的養老金模式,即通過現收現付制度保障基本養老金,個人賬戶提供補充,這與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基本一致。統賬結合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醫療保險是另一個合作領域。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制定首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條例的過程中,國際勞工組織積極提供支持。2000年以后,中國進入社會保障發展的新階段,向農村和城鄉居民提供醫療保障福利,并很快實現了醫療保險全民覆蓋。2010年,中國頒布《社會保險法》,在這部法律起草的過程中,國際勞工組織從專業角度做出了貢獻。今天,國際勞工組織繼續在醫療保險領域與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展合作,在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中國已逐步建立了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短時間內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國際勞工組織很高興參與其中,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際勞工標準的關鍵原則。
社會保障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革和調整的領域。盡管中國在此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對很多挑戰,包括與收入相關的社會保障計劃對農民工的有效覆蓋率很低,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不足以提供有效的老年收入保障等。
(本文作者為國際勞工組織北京局局長克萊爾?柯泰爾-穆爾德,負責中國和蒙古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