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黃亞生近日在《華爾街日報》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馬云公布了退休計劃。中國經濟是否疲態已現?”照此邏輯,伊隆·馬斯克被迫辭任特斯拉主席則是否也預示著美國經濟增長已放緩?
無獨有偶,彭博專欄作家Nisha Gopalan聲稱,盡管腐敗對私營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中國針對商業巨鱷的反腐行動標志著經濟疲軟。在2001年中國經濟即將在短短十年內迎來六倍增長時撰寫了《中國即將崩潰》的Gordon F. Chang認為,美國“有必要”對所有中國進口產品征收關稅。
人們常說戰爭的第一個受害者是真相。這顯然也適用于貿易戰。危急時刻為意識形態主義者帶來新的機會或為機會主義者帶來新的意識形態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盡管預測漏洞百出充滿偏見,這種帶有傾向性的論調仍得以在全球主要媒體中大行其道。
這些空洞的預言暫且不談,那么今天的中國經濟狀況到底如何?
在特朗普的貿易戰中,中國經濟逆風增長
當中國央行周日下調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時,路透社在大標題中斷言“貿易戰危及(中國)增長”。然而,分析師認為此次下調印證了中國政府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承諾。在現今更具挑戰性的新環境下,寬松的貨幣政策很可能會延續下去,并不排除有進一步的財政寬松政策出臺。
短期看,中國正在針對美國的關稅政策作出反應和調整。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全年經濟增長率預期為6.5%至6.6%。但受美國關稅的沖擊,預計下半年需求增長將放緩,因此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率也將放慢。目前,在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支持下,服務業保持了穩健增長,保障了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通貨膨脹正在緩和,經常賬戶盈余縮減有望超預期。特朗普政府征收關稅的目的在于阻礙中國的出口增長,從而影響制造業投資的增長。此外,白宮的尖銳言辭則暗示了美國貿易鷹派希望煽動中國資本外流。
中期看,中國在扶貧和治污的同時還在試圖去杠桿化,以維持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一年前,影子金融同比增幅最高超過15%,而今已大幅下降。雖然次級貸款和實際銀行損失相對較低,但級別略高于不良貸款的“應加注意級”貸款數額在連年下降后依然居高不下。
長遠看,隨著經濟增長引擎從投資和出口轉向消費和創新,中國經濟正在重新尋找平衡點。在供給側,經濟繼續從工業轉向服務業。在需求側,消費在推動增長方面正發揮出越來越突出的作用。與此同時,國內創新中心也從深圳延伸到了上海和北京。美國的貿易攻勢顯然給中國的改革增加了難度,但這些改革的大方向仍然沒變。貿易戰沒有贏家。如果白宮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那么涉及金額將飆升至500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GDP的1%,但對美國來說,其GDP的2%將受到波及,而全球經濟前景將遭受更大創傷。
作者Dan Steinbock為Difference Group創始人,曾在印度、中國和美國研究所(美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和歐洲聯盟研究中心(新加坡)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