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中國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豐厚的果實,在中國國內尤為如此。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的改革家們努力實現民族復興,建設一個和平、繁榮、和諧的社會。
扶貧減貧和經濟開發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1978年啟動經濟改革,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復興國家。堅持市場經濟準則、向外國投資和企業敞開大門,這些舉措推動中國發展,中國與國際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聯系也由此得到鞏固。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成果。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迄今中國已有8億人口擺脫了貧困,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表示,過去五年6800多萬人口擺脫了貧困,相當于平均每天有3.7萬余人脫貧。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成為全球GDP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相當于2007年至2011年七國集團(G7)所有成員國的總和。受市場力量驅使,私營企業和個人參與了經濟發展的進程。快速城鎮化、工業化和結構改革,使中國完成了從農業經濟到現代經濟的轉型。
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在高速鐵路、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共享經濟領域領先世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去年在中國售出了2472萬輛乘用車。
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戰略,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規模驚人。自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宣布啟動“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投資超過500億美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也為成員國提供項目開發資金。“一帶一路”倡議將把亞洲、歐洲和非洲連接起來,讓全世界受益。
中國尋求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同其他國家共享其改革開放的成果。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已達到約1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超過30%。
中國企業在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了7961家海外公司。2015年中國企業創造的工作崗位數量達到280萬。去年,中國的商品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相當于1978年的783倍。同時,2017年中國境內成立了4986家外資制造企業。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在旅游方面的改變也非常顯著。2008年,出境旅游的中國游客數量達到4600萬人次,而在1949年至1978年,這一數字僅為20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領域也經歷了巨變。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8個增加至如今的172個,中國融入國際社會。
中國大規模加強人文交流。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相互了解不斷加深。在中國共產黨的引導下,中國人民加強對外交流,學習他國文化和歷史,其他國家也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傳統。
過去40年,中國對全球和平與穩定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第二大資金提供者,現有2500名中國維和人員參與九項聯合國維和行動。
中國過去40年走過的發展歷程,西方工業國家走了數百年。如今,中國已成為領導者,是全球經濟的地理中心。在不斷擴展貿易、經濟、外交和對外友好關系的過程中,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本文作者為阿富汗記者胡賈塔拉·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