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和她的丈夫2017年在成都。 |
2013年2月,我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到成都后,和我所預想的不太一樣,成都街上車水馬龍、高樓聳立——這里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現代化。此前我從未意識到,在短短幾十年里,改革開放就能推動中國城市取得如此之大的發展。我熱愛地域文化,因此我希望中國繼續建造更多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筑,這將讓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但仍保有傳統文化的內核。譬如,成都的太古里就是一個很好的示例。
在成都,我親眼見證了中國舉國邁向發展的步伐,比如,更換乘坐體驗更佳的新型公交,修建地鐵來進一步滿足公眾出行需求,在大學校園里建造新宿舍和新圖書館,修建更多商業購物中心促進就業,等等。同時,我也能感覺到雖然改革開放40年了,但中國人仍然想要學習各國文化,他們明白,學習成長不能止步。
如今,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四十年,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大為豐富。中國歡迎外商投資,推動對外商貿交流。中國的經濟、教育和生活質量都實現了質的提升。在中國,每隔一段時間我就能聽到有新項目在動工,比如成都的環球中心,還有一個在建的主題公園。
中國企業在技術和速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們打開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轉賬、支付賬單。未來,中國計劃把海南打造為一個國際旅游勝地,吸引全球投資。至于中美貿易戰,我認同中國的看法,長遠來看,健康的經濟總是來源于全球化,而不是自我隔離。我認為,未來20年,中國將為國際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2015年夏天,我回到了美國。不久后,我在明尼蘇達州遇到了我日后的中國丈夫志明(音譯)。我從他和他的家人那里聽到了很多關于改革開放的故事。婆婆告訴我,他們那一代人小時候幾乎都是食不果腹,要靠挖野菜為生,并且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就之大。
回到美國后,我經常讀《中國日報》,了解中國的最新動向。現在,我需要在美國完成學業,但我非常想念中國,我想念我在中國的朋友、食物和日常生活。我和我的家人希望幾年后能再回到中國。中國文化流傳數千年是有其原因的,它牢牢抓住了我的心。
(本文作者為美國大學生凱特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