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99年,我開始了在制鞋工業的第一份工作。在此之前,我是一名科學家,曾先后供職于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我渴望冒險、渴望開創一番不平凡的事業,于是我選擇來到中國。那時候,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已經拉開,我知道中國正在飛速前進,制造業發展欣欣向榮。
踏上中國的土地,我發現這里的一切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工廠規模巨大,技術工人有條不紊地組織生產、滿足出口需求。每一個人都雄心勃勃地想要拓展自己的生意,讓事業和生活更上一層樓。我感覺到這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我在中國交了不少好朋友,雖然兩年后我回了歐洲,但我們彼此間仍然保持緊密的聯系。我會回中國出差,我的中國朋友們也會遠跨重洋來看望我。能夠親身經歷中國的快速發展進程,真是太棒了!
如今,17年過去了,我又回到中國,在福建省工作、生活。這一次,我的身份是資深外國專家。過去17年間,中國從制造業中心蛻變為一個對創新和科技人才吸引力巨大的美麗國度。我感覺到我生活的莆田市是如此令人心動,不僅存在機遇,可以讓我的設想變成現實,還有這么多人渴望大步前進,他們邁出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在歐洲是無法想象的。
在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幾乎隨處可見。北上廣等大城市非常現代,能夠提供國際化的生活方式。稍小一些的城市也在迎頭趕上。中國民眾對外國人非常熱心,中國散發出的巨大魅力以及這里的現代化企業,吸引國際化專業人才前來施展才華。
最近,我注意到科研項目的國際合作方面出現了新機遇,歐洲和中國都推出了各自的政府資助計劃。此類項目加強了工業與科學領域的合作,也密切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往來,進而帶來更棒的創新和更快的發展。
中國完全了解污染的危險所在,因此將發展重點從工業增長轉向研發更為環保、健康的科技。中國持續的改革進程創造了減貧奇跡,讓大部分民眾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新興中產階級能夠負擔得起清潔技術,他們非常關心下一代的身體健康。不過,未來中國國內消費快速增長仍將引發不少挑戰。要避免環境的全面惡化,唯一可行的方式是依靠綠色技術和循環利用消費品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將使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中國將成為實施環保新技術的最佳地點。
(本文作者為福建省莆田市華豐公司創新及RSL總監托馬斯?施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