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1年,龍安志(Laurence Brahm)以大學交換生的身份第一次從美國來到中國,此后近4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他是律師、作家,同時也是喜馬拉雅共識機構創始人和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國際研究員。他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
自2018年5月24日起,中國日報網每周四刊發一篇連載文章,講述龍安志眼中過去40年中國發生的巨變,敬請關注。
北京,1992年冬天。那是一個寒冷、沉悶的冬日,從我辦公室的窗口往外望去,這座城市看上去灰蒙蒙的,并且扁平。沒有人能夠預見到,未來幾年,巨大的建筑工地將向四面八方鋪展開來,吞噬所有的低層空間。老舊的工廠和過時的倉庫很快會變成摩天大樓,那里有最精致的辦公室和商場。
我的辦公室坐落于中國國際貿易中心。1992年,中國國貿中心是聳立在北京上空的唯一一座現代化寫字樓,與香格里拉管理的酒店相連通。中國國貿中心附近很空曠。由于大部分外國人都聚集在北京飯店和民族飯店,王府井成為當時北京的中心商業區。新加坡商業大亨郭炳湘投資中國國貿中心遭到不少人質疑,“那里離市區太遠了,真的有人會去嗎?”然而,幾十年后,中國國貿中心將淹沒在一片高樓林立的鋼筋水泥森林里,成為北京CBD的中心。
不過在1992年,這座孤零零的寫字樓幾乎是空的,僅有少數幾家外國公司入駐。當時,我為香港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約翰斯頓·斯托克斯和馬斯特”工作,被派往北京負責開拓大陸地區的業務。在那個時刻,沒有人能想象得到未來會是什么模樣。
我從辦公室的窗戶望出去,試著想象如何才能完成任務。這里沒有外國投資者,僅有的幾家外國公司都是通過設立代表處保持一種象征性的存在。這里沒有開展業務的跡象。不過,我的思緒被敲門進來的秘書打斷了,這位香港女孩面露關切地輕聲說道:“幾位中國官員正在前臺等著見你。他們說他們是你的‘老朋友’。”
我走下去,看到于曉雨(音譯)攤坐在沙發上等我,陪他一起來的還有兩名官員。當時,于曉雨是中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的私人秘書。通過工作,他洞察到中國即將發生巨變。
在當時,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是中國政府內部權力最大的部門之一,負責監督引導其他部門從計劃轉向市場,協調各行業各部門的不同利益以完成既定任務。
在我的辦公室里,于曉雨一邊喝著熱氣騰騰的茉莉花茶,一邊談論我們這些局外人無法洞悉的政策變化。他告訴我不要低估中國在未來十年推進重大改革的潛力。然后,他低聲說,有些事情要發生了,就在明年春天。一群改革者意識到,中國必須迅速走出經濟停滯。中國需要外國投資,也需要市場經濟。因此,必須干點大事。
1992年,具有改革意識的中央政府領導人計劃安排鄧小平“南巡”,視察南方的經濟特區。這一切都是為了傳遞信號,打開中國經濟的閥門。
經濟特區是中國首批發展市場經濟的試驗區,戰略性地分布在大陸與香港、澳門和臺灣的邊境線附近。鄧小平“南巡”的目的是檢閱這批十年前設立的市場經濟試驗區取得的進展和成果。下一步是呼吁全國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
中國開始開放市場。從那一刻起,似乎每一個人都跳入商業發展的滾滾浪潮。海外資本瘋狂涌入大陸。一個高速增長的時代隨之來臨。改革開始全面鋪開。
(翻譯:諶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