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中兩國相繼宣布對對方產品征收關稅,中美貿易戰硝煙更盛,但其后果恐怕無法讓這場爭端的挑起方——特朗普政府——得償所愿。
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知識產權和“不公平貿易行為”等為托詞,無視中國通過對話解決貿易摩擦的提議,對醫療設備和飛機零部件等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以及進口自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的鋼鐵和鋁征收關稅,并威脅將在接下來數月內再次對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中國立即作出反擊,對同樣價值的美國產品征收關稅。而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也聲稱將對美國作出反制措施。
從表面上看,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似乎“穩操勝券”,但將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都卷入這場博弈則注定沒有贏家,包括主角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將蒙受損失。
對很多美國公司來說,中國是個巨大的市場,因此挑起這場博弈對特朗普來說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美國的不少行業和領域淪為犧牲品——中國的報復性關稅政策使大豆價格自5月25日以來下跌15%;美國最大的鐵釘制造商——美國中洲鐵釘公司(Mid-Continent Nail Corp)裁員60人;擁有117年歷史的摩托車制造商哈雷戴維森(Harley Davidson)表示將把更多的生產場地遷至海外;而寶馬和通用汽車則警告稱汽車價格可能上漲。同樣,在中國市場每年狂攬150億美元的英特爾和高通公司也對特朗普對中國進口芯片征收關稅的計劃表示擔憂。在喬治梅森大學進行的一項有關特朗普這一關稅政策及引發的報復行為的正負面影響的民意調查顯示,選擇負面影響的受訪者占了大多數。
中國是歐盟商品和商業服務的最大市場,也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中國和歐盟反對美國的單邊政策,支持多邊體制和經濟全球化,如果中國擴大對歐盟的投資和貿易往來,那么美國將成為其單邊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也是這場貿易戰的最大輸家。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秉承開放和自由化原則,通過對話解決問題是通往雙贏的唯一途徑。而在是否與中國進行對話以結束貿易戰這一問題上,主動權不在中方,而在美方。
作者Hujjatullah Zia是阿富汗駐北京記者和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