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習近平主席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的“非正式”會晤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此次會晤旨在“重新設定”源遠流長的中印關系。
中國和印度分別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七大經濟體,兩國人口總和占全球總人口的40%。在美國和歐洲仍然熱衷于與俄羅斯尤其是中東“玩”20世紀過時的地緣政治游戲的當下,中國和印度都決心引領“亞洲世紀”,擔當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中國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表明,中國完全有能力、有信心管理好其國內國際事務。在這一點上,中國近年來的表現優于印度。
眼看綜合實力強大的中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影響全球,美國試圖重振其古舊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四方聯盟”戰略,與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結成聯盟對抗中國崛起。然而,只有美國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足以化解國防支出增加的困境、建設亟需的基礎設施,“讓美國再次強大起來”,其軍事策略才能夠湊效。
于印度而言,與遙遠的美國結成真正的聯盟目前存在問題,尤其是與特朗普政府。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龐大的市場彼此需要不僅僅是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還因為北京和新德里一直以來都遵循不結盟原則。
作為不結盟國家,中國和印度都堅持維護獨立的國家主權。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同意在武漢舉行“交心”的會晤,既是出于各自國家利益的考量,也是源于對外部強權的憂慮以及對本國文明的驕傲。隨著中國吸引越來越多的印度工人、游客和學生訪華,兩國將在貿易和投資領域深化合作。
在當前這個時刻,反中國的算盤并不適合印度,印中合作在國際舞臺上,尤其是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的作用愈加重要。
中國和印度在民族、語言和宗教的多樣性方面存在相似點,但兩國治理模式不盡相同。隨著權力從西方轉移至東方,中印關系“重新設定”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新起點,這片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將進入一個“太平的”亞洲世紀。
(本文作者為哈佛大學費爾班克中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帕特里克·門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