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在3月22日發布的301報告中,似乎對中國提出了鐵證如山的指控。 在一份長達182頁的文件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指責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方面存在不公平交易行為。
這份報告迅速被不少人視為支持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加征關稅、實施其他懲罰性貿易措施的基本證據。在一場可能爆發的貿易戰中,這可是殺傷力巨大的彈藥。
可是,千萬別被愚弄了。這份報告的內容在多個關鍵領域不符合事實。首先,它指責中國“強迫技術轉讓”,聲稱美國公司必須交出專有技術和操作系統的設計圖,才能在中國做生意。這種技術轉讓據稱在合資企業中進行。但長期以來合資企業一直被中國和其他國家視作推動新業務增長和拓展的重要途徑。
目前,在中國有超過8000家合資企業。自1990年以來,全球共有超過11萬家合資企業和戰略聯盟。
重要的是,美國和其他跨國公司是出于商業上的合理原因自愿參與其中,他們建立合資企業不僅是為了在中國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占據一個立足點,還想要通過這個低成本的中國離岸平臺提高運營效率。
把美國公司描繪為“中國重壓之下的無辜受害者”,這也完全不符合我的親身經歷。1995年,我曾參與摩根士丹利和中國建設銀行共同投資組建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期間,我們確實與中國合作伙伴共享了我們的業務操作、專有產品和分配系統。但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說辭截然相反,我們并不是被迫接受這些安排,我們這么做是出于自身的商業考量,并且也獲得了可觀的回報。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301報告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刻意把中國對外投資的“走出去”戰略描繪成一個旨在吞并新興的美國公司及其專有技術的特殊的國家指導計劃。由此,“中國制造2025”戰略成為中國的“狡猾陰謀”——企圖在未來的大工業中占據全球主導地位——的初步證據。
眾所周知,工業政策是發展中國家為了避開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從進口轉向自主創新而采取的有效策略。但美國卻指責中國通過實施國家主導的、高額補貼的產業政策,使用不公平的手段從美國等自由、開放的市場體系中攫取競爭優勢。
然而事實上,即使是發達國家,也依靠產業政策來實現國家的經濟和競爭目標。日本所謂的“理性發展國家”的政策,支撐了該國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快速增長。德國和美國同樣也制定實施過類似的政策。
不錯,在創新塑造國家未來這一點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但聲稱中國僅僅依靠產業政策就能實現這一目標則是虛偽至極。
簡而言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301報告看似令人印象深刻,實則是一份帶有偏見的政治文件,它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反華情緒,美國則越來越將自己視為受害者。中國人的確是強硬的競爭對手,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列明的這些所謂證據,其實折射出一種令人備感尷尬的“替罪羊心態”,它把美國變成了一個怨婦一般的國家。
(本文作者為美國耶魯大學教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公司前主席斯蒂芬·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