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會見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的印度總理莫迪。對于習近平提出的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最明顯標志的世界發展愿景,莫迪反應積極。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改善古代絲綢之路的路上和海上通道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性,推動融合。當前,中國正在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爬,努力平衡本國與其他經濟體的利益。
與此相反,美國則在抵制全球規則和多邊主義。并且,由于無法繼續利用法律框架謀取利益,美國對全球化提出質疑,企圖尋求印度支持“印度-太平洋”戰略以遏制中國。
在此背景之下,印度外交政策對全球趨勢、亞洲愿景和鄰國目標作出恰當回應,因為他們無法孤立、片面地考慮這些因素。
首先,印度到2030年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的例外主義是建立在一種文明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即共享繁榮、與他人合作制定共同目標。
第二,在一個中產階級不斷壯大的世界里,相較于政治意識形態,公平和環境是更加強有力的“積分因子”。讓公平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成為主流,在21世紀至關重要。
第三,印度并沒有用“力量均衡”這個過時的觀念來打量亞洲,而是將亞洲視作最大的共同市場。亞洲正在恢復各組成部分相互協調發展的歷史平衡狀態,亞洲不想要在印度和中國之間作出選擇。相反,亞洲支持重建印中關系以推動“亞洲世紀”的到來。
第四,在當前這個數字化世界,印度擁有相對優勢,有望在未來數十年像中國一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第五,在多極化世界里,國家領導人的所思所想可能會改變世界格局,而印度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與鄰國的邊境問題、增強外交影響力、讓經濟總量增加至10萬億美元。
過去,全球規則適用于一個單極但相互關聯的世界,需要一個占支配地位的國家站出來制定日程??墒牵紤]到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利益,如今這個相互依存的世界只有堅持多極秩序、推動實現共同目標,才能走向繁榮昌盛。
作為亞洲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嘗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完善國際秩序、技術標準和制度。隨著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加劇,印度可以在“亞洲世紀”的多方利益相關者框架內,對議定目標的實現起到穩定的推動作用。
(本文作者為聯合國前外交官員、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穆庫爾·桑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