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印度,龍和虎都是力量和活力的象征。而且根據中國的風水之說,龍和虎還彼此平衡對應,以維持世界的繁榮與和平。而在印度教的神話中,掌管著眾生萬物延續與福祉的“維護之神”毗濕奴也恰好是躺在眾多巨蛇之上。
4月末的這場中印首腦會晤似乎也在回應著上面文化上的某種契合。兩國作為傳承人類文明遺產的古國,數千年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一直綿延未決。4月28號到29號,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在武漢預示著古代海上絲路的再次啟航。
作為世界貿易和商業體系的絲綢之路延續了千年之久。近代200多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印兩國這種傳統的交流被暫時打斷,但這也只是數千年來兩國互通互融的一段插曲。現在大幕又將重新拉開。武漢會晤必將載入兩國交往的史冊。中印再度攜手成為重塑世界的力量。
通過政策協調,兩國可以依靠技術、通訊和數字金融的支持來實現智慧基建的融合對接。目前在人工智能和量子通訊領域,中國是最大的投資國。而印度則是當今世界軟件外包和IT咨詢產業的翹楚。在數字金融體系和移動手機網絡的投資和消費上,中印兩國都處在世界的前列。低價智能手機的普及,幫助各種探索性的金融貸款在廣大偏遠地區實現落地。未來創新的中心將會從硅谷轉移到一個弧形的地帶。其中包括深圳—香港所在的大灣區以及印度的班加羅爾。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實現兩個區域的融合。
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和印度的“東進行動”都為這種融合提供了清晰的藍圖。近幾年來,喜馬拉雅共識的年會一直呼吁兩項政策要更好的同步協調而不是彼此孤立。亞投行和金磚新發展銀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融資支持機構。如果我們知道印度是這兩大機構的第二大出資國的話,就不會武斷地說印度不是“一帶一路”的參與方。如果兩國能夠很好地協調各自在基建和通訊方面的政策,中印都將從中獲益。作為開發可再生能源創新可行性商業方案的領導國家,中印可以發展出智慧、環保和綠色的新基建。
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無疑是當前最需要兩國進行信息互通和政策協調的領域。兩國共同掌管著我們這個星球最為至關重要的寶庫——喜馬拉雅冰川。從中亞到南亞再到東南亞的數條河流都發源于此。這些河流滋養了沿岸近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數千條國際河流的水資源分享和保護成為該區域的一大挑戰。作為本地區的兩個大國,中印兩國應該通力合作防止在這一區域出現前所未有的水資源危機。這樣的危機不但會造成水價暴漲也會威脅到本地民眾的食物安全和健康安全。如果再加上自然災害,那么勢必造成難民危機和地區動蕩。
基于此,印度知名人士、喜馬拉雅共識的委員曼汗德?拉馬(Mahendra Lama)在2016年就提議建立民間和智庫交流機制來應對當前的危機和沖突。只有這樣才是治本之舉。2018年的喜馬拉雅共識年會上,聯合國駐中國地區協調員尼科拉斯?羅斯里尼(Nicholas Rosselini)宣布啟動“絲路對話”,致力于以環境和技術對話來提升中印兩國的關系。 印度前外長同時也是喜馬拉雅共識委員的魯帕瑪?拉奧(Nirupama Rao)此前也呼吁成立喜馬拉雅委員會起草憲章來協調本地區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和行動。
當今世界局勢波詭云譎。一些目光短視的西方政治家和決策者為了一時小利而致氣候危機和人類福祉于不顧。所以當務之急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應對氣候危機和戰爭災難的方案。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印兩國的古代先賢們的教誨中尋找到答案。歐洲需要平衡發展,非洲要與中印同步,南美也要緊隨潮流。
為了地球的未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協調一致共同努力。假如地球都不存在了,“某一個國家優先”都戰略也就根本無從談起了。我們要明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真的是關系著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或許現在要依靠東方國家來為我們這個世界行動了。
作者龍志安是喜馬拉雅共識創新人、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