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中俄合作緊密。而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后,中俄合作進程變得更具活力。眼下,中俄正就更廣泛的議題協調各自的政策:中國企業獲準進入俄羅斯能源領域投資,俄羅斯同意向中國出售更尖端的武器系統,兩國海軍在大西洋、太平洋舉行聯合演習。
中國和俄羅斯都是大國,都不需要外部保護者、都不謀求霸權。他們需要信心和彈性。當前的兩國關系框架——絕不相互攻擊,但不一定總是彼此相伴,非常適合兩國關系的現狀和未來。
不過,俄羅斯的經濟體量比中國小5倍、人口數量比中國少10倍,經濟增長乏力。再加上歐美制裁使得俄羅斯獲取西方信貸、投資和技術的機會大為減少,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中國。在此背景之下,俄羅斯迫切需要制定實施與中國進行經濟互動的現實性策略,以推動國家發展、減少對鄰國的依賴。
當前,美國的全球領導力逐漸減弱,國家間競爭加劇,國家領導人變得愈加重要,而缺乏強有力的國家領導人則成為一個重大劣勢。
未來十年對于所有大國的前途命運至關重要。美國的政治階層是否會重拾自信,修補破碎的政治體系、提升美國的競爭力?歐盟是否會轉變為一個單一的戰略性參與者,還是會變得更加分裂?中國將如何應對從出口驅動型向內需拉動型經濟的轉變?俄羅斯是否能夠在抵制美方壓力的同時,應對政治轉型、實現經濟現代化?這些只是一些需要解答的問題,其中國家領導人的質素是決定性因素。
(本文作者為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