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第一個一百年,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正行進在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目標的路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一旦中國達成目標,按購買力評價計算,其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140%;如果中國在2049年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其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3倍。
“現代化”意味著中國將在科學、技術、商業和經濟領域重返世界領先地位以及中國將積極參與各個領域的全球事務。習近平主席提出必須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將助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國家繁榮的一個指標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貧困人口急劇減少。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已從5940美元增加至8260美元。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徹底消除極端貧困。與此同時,中國創造了大量城鎮就業崗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整的工業部門體系、連續多年實現農業豐收,并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9%,比2015年提高14.2個百分點。現在,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超過30%。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推動經濟實現可持續、包容性增長,中國領導人大力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中國的GDP增速目標被設定為6.5%左右。李克強總理表示,6.5%左右的增速可以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將幫助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國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令國際觀察人士感到欣喜。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1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中美貿易關系為全美各行各業提供了“大約260萬個工作崗位”。
建設一個偉大的國家,需要堅定有力的、致力于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領導層。中國領導人目光遠大、擁有長期發展目標。無論何時,只要他們繪制了藍圖,就準備好讓愿景變為現實。這個共同的夢想不僅有益于中國人民,也令全世界受益。如果中國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就會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斷挺進。
(本文作者為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亞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邁克爾·伊西祖勒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