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日報獨家專訪了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娜(Margit Molnar),與讀者分享她對于2017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看法,以及她眼中中國在過去五年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其他國家應該如何更好地學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
問:在OECD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2017年全年為6.8%,請問您對中國宏觀經濟走勢信心的增強主要是基于對哪些經濟指標的觀察?
中國經濟增速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表現都超乎預期,在上半年宏觀經濟走勢如此強勁的狀況下,加之翹尾因素的影響,2017年全年的經濟增速不可能走弱。在2017年上半年中,我們關注到強勁的工業生產增長率(特別是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如機器人),企業利潤率也有所回暖,在需求端,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強勁。外部因素的復蘇也對上半年的宏觀經濟走勢起到了貢獻作用。
問:在與中國政府二十余年的合作過程當中,您認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有哪些?
在與中國超過二十年的合作中,我認為能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并寫成我們的《中國經濟調查報告》絕對是我們雙方關系的里程碑。同時我們還發布了一個政府間財政關系報告,也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鼎力支持。我們組織內部也從中國政府各部門借調了大量人員,中國還于2015年7月1日加入了經合組織發展中心。
問:在十九大召開之際,您會比較重點關注哪些領域?
我認為最重要的領域是如何在將來持續促進穩定增長和包容性增長。為了更好的釋放增長引擎的潛能,目前的改革應該繼續推進。這其中主要包括提高生產力的相關改革,比如提高對創新產品的使用率、減少企業負擔;以及促進包容性增長的相關改革,比如推進在全國范圍內提供保質保量的公共服務。
問:您認為其他國家應該如何借鑒中國的成功發展經驗?
不知不覺,中國已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頂級的創新先驅。比如中國在專利數量上已經遠超美國,在移動應用領域和共享經濟的發展也遠超許多國家。需要向中國學習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如何為能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的要素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比如創新驅動的實驗調研,創造利于創新的政策環境。同時提高創新產品的使用率和商業普及化程度也是同樣重要的。在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方面,還需要相關政策的出臺來保障公平競爭的環境。
問:您認為中國經濟是否已經避免“硬著陸”?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傾向于認為中國已經擺脫了“硬著陸”的可能性,但也要注意保障一些脆弱因素不會拖累經濟增長。比如企業負債率依然較高,但我們從近期的數據來看已經情況有所好轉,而關于地方債務問題,財政部等部委也出臺了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通知等文件,只有進一步打破隱性擔保和剛兌,才能逐步化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