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中的中國兩會傳遞出的信息表明,中國領導層將進一步全方位推進結構性改革進程。未來幾年,中國政府將加大改革力度,不斷拓寬改革廣度和深度,克服改革中的難點。無疑這些改革與人民未來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
中國于去年推出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未來5年的整體綱領、發展重點以及一些政策方向。當然短期內一些政策可能會面臨適度調整。但這里的重點是: 中國正擺脫傳統的勞動力和資源能源驅動的模式,轉而更多依靠科技創新來實現發展。
“十三五”規劃中還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科技創新規劃,這些都有望提高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GDP中的比重。
2005年,我第一次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做講座時,中國的研發(R&D)經費支出僅占GDP的1.3%,有關專家對此深感憂慮。2010年,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1.6%。如今,該數字已提高至2.1%,超過了英國和意大利的水平,預計將于2020年達到2.5%,與多數發達國家持平,接近美國2.7%的水平。
另外,“十三五”規劃還顯示出中國政府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的努力。中國政府決心達到并超過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所承諾的減排目標。中國政府還將集中力量推進國企改革,甚至不惜關閉“僵尸企業”。
“十三五”規劃還提出,要推動區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尤其要進一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加快大城市群建設。規劃還提出推動包容性增長(包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等目標。
過去,五年計劃的重點是加快經濟增長和提升經濟實力。十二五(2010-2015)期間,GDP年均增速為7.8%。2016年至2020年間,預計GDP年均增速將接近6.5%。這非常契合全球經濟發展的節奏。從歷史上看,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增長,而向后工業化社會的過渡就意味著經濟增長減速。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政府的工作重心在經濟增長方面。而現在的重點則是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人均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讓5500萬人口脫離貧困。
我們不妨從以下分析中來看這一目標。2010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標(經通脹調整過的人均GDP)與秘魯和納米比亞持平。到2020年,如果中國人均收入翻一番,達到人均21000美元,那時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標將是2010年的2.3倍。同一時期來看,屆時秘魯和納米比亞的生活水平指標將提高到2010年的1.5倍,但仍將比中國落后25%。
過去30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速一直在創造世界紀錄。中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迎頭趕上的歷程,為許多勵志圖強的新興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范例。據IMF的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的人均生活水平指標比伊朗、巴西和墨西哥等地落后40%。而到2020年,中國的生活水平將與這些國家持平。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結構性改革一直也是美國、西歐和日本熱議的話題。然而,從結果來看只有中國實現了真正的推進和落實。隨著經濟不斷增長,光有戰略規劃已遠遠不夠,執行將更為關鍵。
丹?史坦巴克是Difference Group的創始人。他曾是印度中國美國研究所(美國)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也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和歐盟中心(新加坡)的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