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研究所的非洲博物館
文化交流促使中非友誼之花全面盛開,持續燦爛。津巴布韋《先驅報》雜志記者齊可瓦(Lovemore Chikova)寫了一篇優美的記敘文,講述了中國浙江金華秋濱小學的學生如何演繹土色土香的非洲舞蹈。齊可瓦說,從津巴布韋的安比拉琴到西非特別設計的康加鼓等非洲樂器,個個聲音響亮,音質清澈,讓非洲的游客早已忘卻人在遙遠的中國,這就是文化多樣性的魅力。廣泛且多姿多彩的學生文化活動促進了全面、平衡、可持續發展的新型中非戰略伙伴關系。同時也推動文化對話,建立平等、穩定、多樣化的世界文化。秋濱小學是中國第一所完全接受并傳遞非洲文化的學校,自2015年實施這一特殊項目以來,該小學成為中非共生關系的象征。
第一次來到位于中國的非洲研究所的一個非洲博物館時,我就震驚了。我相信,中非文化交流的勢頭很強,正邁向新階段。據我所知,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把貿易投資以及文化交流越來越多的轉向非洲國家。中國人也越來越了解非洲人民。
但中非文化交流并不均衡。相比之下,中國人去非洲學習的機會就相對較少。中國人對非洲文化和藝術了解不多。中非關系幾個世紀前就開始了,非洲解放戰爭時,中非關系加強,并一直延續至今,但中國人對非洲文化的認知還很薄弱。如今,中非友誼促進兩國經濟發展,拉進政治關系。而像秋濱小學以及非洲研究所的非洲博物館則確保了中非友誼延伸到了其他領域。小學和博物館采用特殊教育方法:專門針對非洲文化。該博物館是高等教育機構設立的第一個專門研究外國藝術的博物館,其非洲文物收藏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最多的外國藝術,浙江師范大學因此成為非洲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大學。
從遠處瞭望博物館,你會發現建筑本身就如同一幅藝術品呈現眼前。步入其中,周圍不同的人造物,提供的視角也不盡相同。傳統的非洲山水畫就是通過自由轉移的視角來呈現。中國和非洲需要一棟建筑來欣賞美好、啟迪靈魂。
金華秋濱小學融入了非洲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面部繪畫、部落服裝設計、非洲樂器制作和茅草屋設計。學校里有幾個非洲樣式的建筑群。同學用硬紙板設計出面具,大部分設計靈感都源自非洲不同地區。所有訪問小學的人都會驚訝于孩子們對非洲藝術的理解,他們設計織布、編頭發、雕刻、學習非洲樂器。
我的問題是,這個非凡想法背后的那個人是誰?當我發現這個人就是是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劉洪武教授時,才覺不足為怪。他擁有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的非洲歷史學位。當得知他在尼日利亞留過學時,我為我的國家感到驕傲,更為他的成就到驕傲。
劉教授作為非洲研究領域激情洋溢的學者,已名聲鵲起,小學和博物館是最好的證明。他在學校和非洲博物館介紹非洲文化和歷史,他知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非洲文化感興趣。他希望看到,除了秋濱小學,中國的其他機構今后也會為中非帶來更多機會,加深中非交流。?2015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上,習主席承諾將進一步加強中非文化和教育領域的合作。非洲研究所和秋濱小學非洲博物館就是落實會議政策的體現。
劉教授告訴我,他對非洲及當地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他希望促進中非交流,通過自己在非洲的神奇體驗,舉辦研討會,激起中國人對非洲藝術的興趣,同時也擴大國人對非洲文化的了解。劉洪武教授希望他的行為,讓非洲人感到中國朋友尊重、欣賞他們的藝術和文化,幫助非洲朋友提升文化遺產信心。終極目標是促進中非友誼。
隨著中非人民的思想與經濟發展同步,文化將會覺醒,屆時中非人民將感激偉大的建筑、燦爛的文化。把非洲文物引進博物館,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非洲文化和藝術。我希望這一發展能夠吸引更多的中非青年推動中非文化藝術交流。
關于作者:
Ehizuelen Michael Mitchell Omoruyi是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譯者:鄭瀟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