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眺望著窗外清澈的藍天。
去年這個時候我還不能這么說,但至少目前為止,透過北京的窗外,這個冬天看起來與以往截然不同了。北京的冬天往往是最糟糕的時節,因為這座城市和周邊地區燃煤取暖的緣故。
我總是理所當然地懷疑任何政府做出的承諾和計劃。然而,治理北京空氣的計劃似乎正在見效。上帝保佑。
2013年1月4日,我第一次搬到北京。那之后的幾周被人們叫做“空氣末日”。那年的1月12日成為有史以來污染最嚴重的日子之一,測得的對人體危害最大的可入肺顆粒物PM2.5超過了800。根據北京空氣質量指數標準,PM2.5低于35表示空氣質量為優,35-75為良好。 超過150則為重度或嚴重污染。該指數最高在500。
當然,我也想過回家,回美國。但是后來,我遇到了我現在可愛的妻子,況且北京也是一座非常充滿活力和趣味的城市。所以盡管污染嚴重,我還是待在了這里。
空氣污染問題并非中國特有。 上世紀70年代,我去洛杉磯上大學時候,直到呆了六個月,下了第一場雨之后,我才意識到城市附近有雪山。 而且,我還記得曾經見過上世紀60年代東京街頭應急氧氣站的照片。
中國設立的目標是,將今年冬天北京和周邊區域的PM2.5指數下降至少15%。聽上去可能并不多,但結果清晰可見、立竿見影。這是如何實現的?
根據《中國日報》的最新報道,北京和周邊28座城市進行了燃煤改天然氣。此外,周邊的鋼鐵、煤礦和鋁生產商也大幅減產。作為宏觀政策去產能的一部分,河北省許多臨近北京的鋼鐵和水泥廠也關閉了。
煤改氣并不能實現轉向使用風能或太陽能一類的可再生能源的愿景。但是,作為一種過渡性的燃料,使用天然氣可以大幅減少污染物。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統計,2005年到2016年間,美國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5%。據《科學美國人》雜志報道,美國正在履行當年奧巴馬總統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承諾的目標。此前,盡管參議院拒絕批準簽署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但美國是唯一一個實現了2012年前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工業化國家。這幾乎完全歸功于壓裂技術(fracking technology),該技術降低了天然氣的價格,使美國的煤炭發電量減少了50%以上。
北京治理污染任重道遠。就像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星期二下午,PM2.5指數停留在25這個美麗的數字上。然而,在上周空氣質量持續為優一周后,本周一的指數曾經高達172。
此外,據北京環保局介紹,汽車是PM2.5的主要來源,占據了PM2.5排放量的31%。因此,如不找到減少北京車輛數量的辦法,空氣污染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目前看來,北京正在度過一個美麗的冬天,盡管寒冷,卻有美麗燦爛的藍天。治污正在見效。
(譯者:梁家瑞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