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即陸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正在重新編織通往中亞與歐洲的交通運輸網絡。沿線的港口、油氣管道、鐵路、公路和飛機場構建而成的全新商貿路線,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一帶一路”倡議愿景與“馬歇爾計劃”相比有著本質區別且潛力遠勝后者,原因主要有兩點:一,“馬歇爾計劃”是美國為協助歐洲從二戰蕭條中復蘇所實施的經濟援助,而“一帶一路”倡議卻不含任何政治目的。二,“一帶一路”資金更加雄厚。雖然,該倡議目前的價值還不足1000億美元,但有人估算,“一帶一路”框架下正在建設的項目總額現已逼近10000億美元。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將減輕中國經濟對國內基礎設施投資的依賴,而且有助于中國擴大其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的出口。
如今,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關鍵時刻,但其重要性卻未能引起各路專家、評論的注意。中國對外投資額于2015年首度超過外商直接投資額。
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額總計1457億美元,同比上升18%,高于同期外商投資的1356億美元。中國也由此轉變為一個凈資本輸出國家。
“一帶一路”資金雄厚。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向國有政策性銀行注資820億美元,用于“一帶一路”項目。新成立的絲路基金,規模為400億美元,享受著國家主權基金的政策綠燈。中國號召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法定資本達到1000億美元。盡管,AIIB并非“一帶一路”正式的組成部分,但該銀行在首次全體大會上便批準向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沿線國家提供貸款,用于修建公路。
“一帶一路”的作用尚未完全體現,但已有不計其數的貨物由陸路和海路運往歐洲。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陸路貿易主要依賴穿越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北線”。2015年,往返于北線的火車超過1250列,共運輸集裝箱數47400余個,較2011年增長了40倍,而該勢頭仍在不斷上升中。目前,約有60個國家參與其中。隨著考慮加入的國家不斷增多,運輸阻力將會減小。“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不僅不會因為現在的不確定而有所削弱,相反它將大力推動中國實現其三大戰略目標:西部大開發,到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50年前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政府預計,這條全新的“絲綢之路”將助力中國進一步擴大并展現其經濟和文化軟實力。
最后,“一帶一路”將轉變世界貿易的軸心。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貿易歷來由美國主導,而“一帶一路”則針對亞洲和歐洲的廣袤市場。
在呼吁修建“隔離墻”的特朗普入主白宮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領導人早已將目光投向了墻外的大好風光。
(譯者:鄧李嵐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