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咬碎,咀嚼。
盡管我竭力減少噪音,但我在工作時吃零食的聲音仍舊不小。
我吃的不是咸脆的薯片。
每天早上我都帶一袋生芹菜,在中國,芹菜隨處可見,但我無法理解為什么總是做熟了吃。很少有同事在吃了生芹菜后還能一臉淡定。
或許他們認為我們家有和羊一樣吃素的血統。
雖然生芹菜作為零食看起來很奇怪,但是毫無疑問,原生態,健康品。
我并不是素食主義者,但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配合健身,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我瘦了40多斤。雖然需要買新衣服,但是我感覺自己煥然一新。
這與中國有關。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與美國一樣,面臨著心腦血管死亡、癌癥、其他疾病等棘手的健康問題。
而且我發現在美國,窮人面臨著最嚴重的問題——他們在健康食物上的花銷很多?——而實際上不應該這樣。
而隨著高收入人群將披薩和甜飲料等快餐食物視為潮流,他們也會成為電子游戲宅男。
尤為讓人擔憂的是,這些潮流影響了年輕人。世界糧食計劃署在認可中國在兒童營養方面的貢獻的同時,也于去年發布報告稱,城市的超重和肥胖問題日益嚴重,農村也逐漸出現:二十歲以下的孩子中,23%的男孩和14%的女孩超重或肥胖。
肥胖會導致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一些病癥,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據家長們最近所說,中央政府制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旨在未來13內讓中國更健康。《綱要》將把健康教育引入學校課程,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習慣。
結合足球等運動推廣,這無疑是長遠有用的一步。
但是這也歸結于個人的選擇。我見過年輕的同事在飲食健康上掙扎。購物和做飯是極其消耗時間的,但營養的速食食品價格又十分貴,加之大多數人都很忙,所以垃圾食品成為了最佳選擇。
我并不是說反對——我也有和時間斗爭的問題,稱出食物的重量,用APP記錄。久而久之,習慣而成自然。
欲速則不達,從點滴小事做起,喝水或喝茶,爬爬樓梯。養成一個習慣,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你。
關于作者:
麥特·普里查德(Matt Prichard):中國日報作家
注:本文原文為英語,未經作者審校。
(編譯:謝秋睿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