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位于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境內的穿沙公路修通,此后,杭錦兒女將穿沙精神貫穿到造林綠化中,用綠色守衛著這條“黃金通道”。圖為穿沙公路綠化對比圖。
包括被稱為地球環境癌癥的砒砂巖在內的丘陵溝壑區和干旱硬梁區,占到鄂爾多斯國土面積的近一半。圖為鄂爾多斯東區丘陵溝壑區治理成效。
從2010年開始,結合鄂爾多斯市“四個百萬畝”綠化工程,伊旗委、政府相繼啟動實施碳匯林工程、成吉思汗陵視覺景觀區綠化工程,總綠化面積14.5萬畝,總投資11.6億元,共栽植各類苗木677萬株。圖為我國西部第一個人工造林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禁止開荒,保護牧場”,六十年代“種樹種草”,七十年代“農林水綜合治理”,八十年代“三種五小”、九十年代“植被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鄂爾多斯邁向綠色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圖為上世紀六十年代農牧民積極種樹場景。
鄂爾多斯共有199個濕地,包括泊江海子、都斯圖河、杭錦淖爾3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讓鄂爾多斯成為各類珍稀鳥類遷徙和繁殖的天堂,每年這里遷徙繁殖的鳥類已超過10萬只。圖為濕地和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
鄂爾多斯人長期與沙漠做斗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南圍北堵中切割”,即在庫布其沙漠南北邊緣地帶營造鎖邊林,內部十大季節性河流及公路栽植護岸林、護路林,將庫布其沙漠分割包圍,分而治之。圖為庫布其沙漠鎖邊林。
如今,鄂爾多斯毛烏素沙地70%的面積、庫布其沙漠25%的面積得到治理和控制,全市75%的國土面積披上了綠裝。圖為毛烏素沙地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