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近期出現了一些不確定性和經濟增速相對放緩,讓其改變全球治理結構的潛能遭到質疑。不過,專家一致認為,金磚國家仍是拉動南南合作的動力強勁的引擎。
中印經濟增長迅速,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會與南南合作發展的初衷 “脫鉤”,使北半球飽受剝削的欠發達經濟體無法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去依附”發展。中國和印度對外援助規模的擴大也遭到各國質疑,擔心因其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可能會以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和人權為妥協。
中印對發達工業國家的投資是否會削弱金磚國家南南合作的承諾呢?
如果說有什么區別的話,金磚國家的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已得到廣泛認可,使政策創新成為指導其包容性發展和消除貧困措施,為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樹立鼓舞人心的榜樣。
20世紀60年代后期,南南合作模式出現。許多學者認識到欠發達國家與發達經濟體間的從屬關系,提出欠發達國家要擺脫北半球發達國家的鉗制,促進發展中國家間建立更強的經濟聯系。
當今金磚國家的成功證明原始范式是正確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金磚國家GDP占全球經濟的30%以上,經濟占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以上,金磚國家有能力影響全球趨勢和發展軌跡。以南南合作范式為基礎,金磚國家之間的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6%上升到2015年的12%。金磚國家在貿易、服務、投資和電子商務等國際論壇上立場相同,并在制定規則的國際機構中也共進退。
金磚國家深入一體化的前景依然樂觀,因為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Contingent Reserve Arrangement)已經開始為發展中國家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作為金磚國家宏觀政策協調的象征,這些項目提高了金磚國家在南南合作中的主導地位。此外,新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促使布雷頓森林金融機構(Bretton Woods financial institutions)實施改革,使發展中國家有更多發言權。而金磚國家在G20峰會期間舉行的小型峰會為全球治理結構和進程的民主化提供了新途徑。
事實上,金磚國家的企業建立了獨特的投資、技術共享和市場管理文化,與北半球工業化國家的跨國公司的庇護關系模式完全不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參加了上周在福建泉州舉行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并與其他四國的出版商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敦促各方共同努力參與實質性研究,建議“把金磚國家打造成全新的南南合作的主要平臺”。
在北半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繁榮使金磚國家受益良多。中國和印度已成為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和通信技術和能源領域的主要投資者。在這里,為實現利益最大化,金磚國家為中印兩國協調觀點提供了獨特平臺。
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金磚國家是強大力量和靈感來源的象征。考慮到這一事實,邀請幾個發展中國家參加即將在福建廈門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并在“金磚國家+”框架下建立新的伙伴關系,有望使金磚國家成為南南合作的一個更強大的平臺。
關于作者:
斯瓦蘭·辛格是新德里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教授。
注:本文原文為英文,編譯未經作者審校。
(編譯:王坤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