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女孩西瑪跪在地上寫字。新華社記者代賀攝
新華社喀布爾5月31日電 記者手記:阿富汗兒童苦澀的童年
新華社記者代賀
“世間無任何玩具,可填補父親缺失的空白。每平方英里都有上千個悲劇。”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群山回唱》里這樣描述阿富汗。
這部小說反映兩代人的悲涼,一個國家的嘆息,也是現實的寫照:在世界的另外一個角落,多少兒童為了生存而拼命掙扎,在辛酸苦澀中度過童年。
天蒙蒙亮,11歲的西瑪爬起床,從海拔1000米的土坯房趕往山下的學校,每天往返至少3個小時。
在這條塵土飛揚的曲折山路上,沒人知道西瑪到底走了多少個來回。然而,生活對于年幼的她來說,最苦澀的還不只是翻山越嶺。
“孩子4歲時就沒了爸爸。”西瑪的媽媽納維達告訴記者。這位單身母親帶著3個孩子常年擠在一間不足8平方米的出租房里,靠給別人家洗衣服艱難度日。
西瑪的父親2010年在喀布爾一次爆炸襲擊中喪生,這個家庭的境遇從此每況愈下。“您那里有合適的兼職工作嗎?”納維達向記者打聽,她正試著找一份兼職保潔工作。
屋里連一張寫字桌也沒有,西瑪跪在地上寫字。看到陌生人,西瑪緊緊抓住媽媽的衣角,瞪著圓圓的大眼睛,小心翼翼地打量著記者。
準備怎么過“六一”國際兒童節?看著事先準備的采訪提綱,記者欲言又止。
西瑪并不知道兒童節。此時此刻,這個家庭正在為四口人的生計發愁。每月房租5000阿富汗尼(約合500元人民幣),而納維達洗一桶衣服才掙100阿富汗尼(約合10元人民幣),微薄的收入讓一家人連吃頓肉都是一種奢望。
“我供不起孩子們。”納維達傷心地說。她打算讓家里學習好的孩子繼續讀書。但也有人勸她先咬牙供兩個男孩上學,把西瑪早點嫁出去。
“童婚現象在阿富汗比較常見,很多家庭因為生活困難不得不這樣做。”隨行的當地人對記者說。
“如果孩子有爸爸就不一樣了。”納維達的眼眶已經濕潤。
多年的阿富汗戰亂造成大量孤兒和單親兒童。許多兒童像西瑪一樣,戰火在奪走至親的同時,也讓他們過早地面對生活中的其他殘酷。
12歲的男孩巴希爾·艾哈邁德為了減輕媽媽薩法里的負擔,課余時間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撿垃圾。
“塑料瓶、廢報紙、廢鐵都可以賣錢,兩公斤垃圾至少能賣出一個馕的錢,”伴隨撲面而來的一陣陣惡臭,艾哈邁德瘦小的身軀穿梭在龐大的垃圾堆中,“每天早上和晚上垃圾最多,要是去晚了,就撿不到可以賣錢的廢品”。
艾哈邁德說,因為沒有爸爸,有人同情他,有人可憐他,就是沒人平等地看待他。“我不害怕撿垃圾,我害怕同學們叫我‘孤兒’。”
艾哈邁德的爸爸是一名安全人員,4年前在坎大哈省被塔利班組織殺害。媽媽帶著孩子們逃到喀布爾,卻發現首都的安全形勢同樣不樂觀。
“不知道哪天又會發生爆炸,”薩法里說,因為擔心安全形勢惡化,很多人逃到巴基斯坦、伊朗等鄰國,還有一些人申請去西方國家避難。
“孩子們太小了,我們沒有錢,不識字,我們走不了。”看著大兒子每天去撿垃圾,薩法里內心充滿煎熬,“但愿我的孩子不要沾染暴力,但愿他能平平安安”。
多年來阿富汗飽受戰爭摧殘,戰火讓這個國家千瘡百孔,民生凋敝,更讓兒童成為最脆弱的受害者之一。
據聯合國駐阿富汗援助團統計,今年前4個月,各類武裝沖突造成阿富汗987名兒童死傷,比2016年同期飆升21個百分點。另據阿教育部統計,全國約350萬兒童因為持續動蕩的環境而無法上學。
下山的路上,隨著汽車緩慢行駛,一幅幅凄涼的畫面映入眼簾:成百上千的墳頭密密麻麻遍布整個山腳,隱約看到有人俯身跪在墳前,擺放鮮花,祭奠逝者。
沒人說得清這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如何在戰火中消逝,唯見小小的花瓣隨風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