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09年9月23日,澳大利亞悉尼,紅色沙塵暴襲擊澳洲。一場超強沙塵暴突襲澳大利亞海濱城市悉尼,將城市天空染成橘紅色,能見度很低,以至于很多居民擔心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盡管事先知道將要發生什么,強烈的塵暴還是讓悉尼居民措手不及,因為沒有人曾經見到過如此強度的塵暴。在近期澳大利亞歷史上僅有一次相似的情況,那就是墨爾本在1983年發生了超強塵暴。 在澳大利亞南部其他地區,例如新南威爾士州西部內陸地區的布羅肯希爾,風暴一直是更加劇烈。沙塵暴也時常導致天昏地暗,就像在一些大片中看到的那樣。雖然造成這種惡劣天氣的直接原因是風,但很難弄清楚澳大利亞氣候的潛在變化是否也為風暴的產生推波助瀾。 氣候學家凱文-軒尼詩是世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澳大利亞章節的主要撰稿人,他認為不可能直接將惡劣的風暴歸咎于氣候變化。“你不能簡單地把每個單獨的極端天氣狀況和氣候變化聯系到一起,”軒尼詩說:“情況遠比這要復雜得多。” 但是事實上,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的干旱已經持續了13年,干旱產生的多塵天氣很容易引發風暴。而且干旱還似乎與全球變暖關系密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澳大利亞影響摘要中堅稱,該國已經產生了地區性的氣候變化。1950年以來,氣溫升高了0.4至0.7攝氏度,而且“澳大利亞南部和東部降水量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