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晨的連環畫代表作,沈從文的《邊城》。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中國日報網3月29日電(記者 李晨)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李晨在童年時期也曾是小人書的粉絲。“在我看來,我們那一代中國人都是看著圖畫書長大的,”李晨說。他對與朋友互換圖書、拿著幾分錢在小攤上借書的兒時經歷仍記憶猶新。
然與大多數最終放下了連環畫的成年人不同,李晨選擇成為一名插圖畫家,用紙筆講述中國故事。他的連環畫處女作《周恩來總理在梅園新村》曾在故鄉遼寧營口的一次畫展中亮相,那時的他還在讀高中。1979年,16歲的李晨入伍,主要負責電影放映。退伍后,他進入沈陽市魯迅美術學院繼續深造。1983年畢業后,他經分配,曾工作于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學院等多個單位。
“這些年我從未間斷過作畫,”李晨道。
如今已是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兼中國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的李晨,提倡在畫架上創作連環畫。“圖集只是連環畫的一種形式,連環畫也可以進行畫架創作或展出。相比之下,畫架上的連環畫比圖集更精致,也更富表現力,”李晨在第四屆架上連環畫藝術展上說,此次畫展于11月在大連啟動,12月巡回北京。李晨是此次畫展的策展人。
2008年,李提出了“架上連環畫”理念。他認為數字媒體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傳統的中國圖畫書正走在下坡路上,而畫架連環畫卻可以像其他類型的畫作一樣在畫展中供人欣賞。
與李兒時的最愛《三國演義》、《鐵道游擊隊》等連環畫不同的是,今天的架上連環畫更多使用的是素描、著色等專業手法,其中所運用的美術語言和藝術美感深植于李晨的作品中。
《邊城》乃李晨最著名的一部連環畫,改編自中國作家沈從文(1902年-1988年)的同名小說。
對他而言,連環畫最美妙的莫過于創作的過程。譬如,在描繪《中國抗日戰爭》故事時,為了刻畫日軍戰機他不得不深掘機型歷史記錄,最終從海外網站上購買飛機模型。
李晨歷時三年,七次奔赴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完成《邊城》連環畫的繪制。一次,他看見一輛摩托車載著花圈,那恰恰是一位苗族男性的葬禮。
李晨租了輛沒有車頭燈的農用三輪車,借著手電筒在深夜崎嶇的山路上去那個苗族村莊轉了一圈,并以這種方式刻畫了整個埋葬過程。
李對中國連環畫的未來和繪制充滿信心,因為這正是國家渴望文化升華的“大好時代”。同時,他對出生于卡通和漫畫時代的魯迅美術學院的學子們也滿懷期望。
“連環畫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詮釋,更是超越了文本的存在,是一種有技巧的繪畫形式,”李道。
(編譯:謝建雯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