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起,李克強總理將訪問澳大利亞,我們應當借此機會深入思考,中澳經濟關系在地區和全球具有何等重要性,這一重要性在“特朗普時代”又將如何起作用。
如今,中國超越日本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曾占據這一位置長達四十年之久。中澳兩國已簽署自貿協定,在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投行等機構相互支持,在世界舞臺上合作緊密。
由于美國采取不合作態度,上周末G20財長會發布的公報未承諾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引發外界對特朗普自由貿易立場的憂慮。
特朗普曾表示不反對自由貿易,只是反對“糟糕的貿易協議”。他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發表對華不友好言論,稱中國為“匯率操縱國”,揚言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威脅稱美國可能退出某些多邊機制。
不過,特朗普若真提高關稅,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而且筆者認為,在兌現承諾之前,特朗普又會在推特這個新晉頭號講壇上發布貿易政策,說服美國企業搬回國內,趁勢將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引導就業率上升的功勞據為己有。
我們應當記住,美國貿易政策的指導原則是由國會而不是政府制定的。在貿易問題上,特朗普會再次認識到,行政命令并非萬能,一如此前他簽署的“限穆令”遭叫停。
那么,對于特朗普給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中國和澳大利亞該如何應對?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將從中受益——中國可以借機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等區域貿易協定,擔當更為重要的地區領導者角色。澳大利亞則會被亞太國家視為可靠的貿易伙伴(與美國相反)。
如果澳大利亞能吸引更多留學生來接受優質教育,積累工作經驗甚至是找到穩定工作,那么,澳大利亞作為旅游和留學目的地的名氣也會提高,這會使澳大利亞的組織機構在特朗普時代備受重視,中澳兩國都能從中受益良多。
不過,特朗普爆冷當選也揭示了某些痛處,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英國脫歐公投中的“留歐派”和其他全球化的支持者正是因此栽了跟頭。世界上存在著不平等現象,許多選民都將其怪罪到貿易頭上。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倡導自由貿易和社會保護。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出口國工資水平更高,醫保制度更完善,就業機會更公平。該研究還顯示,自由貿易并不一定會擴大貧富差距。從全球來看,自由貿易有助于促進經濟繁榮,減少絕對貧困——從1981年至今,絕對貧困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率從40%下降至10%以下。
全球范圍內,自由貿易一直是消除貧困的重要力量,亞太地區尤其如此,中國就是一個范例。在特朗普時代,中國和澳大利亞可攜手合作,在倡導全球化的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關于作者:
蒂姆·哈考特(Tim Harcourt),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商學院教授
(編譯:潘婷立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