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記錄地方川劇。
當多數大學生熱衷于熱門網劇、新鮮劇情時,南充有一群大學生卻堅持用鏡頭拍攝記錄川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金錢板、蠐蟆節、背二歌等都通過他們的鏡頭被記錄下來。而除了記錄,他們思考更多的還有傳播、傳承和傳遞。
大學生進山
拍攝記錄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這種大巴山特有的山歌,語言詼諧,唱腔高亢,風格粗獷,結束時為一聲甩腔,極具地域特色……”上個星期,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拍攝的紀錄短片《巴山背二歌》掛網上線,這是一部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背二歌的短片,雙語字幕,時長11分5秒,由5名“95后”大學生拍攝制作。
巴中山區交通閉塞,運輸貨物都靠人力背運,當地人把這些運貨人稱“背二哥”,背二哥在背運途中打杵歇氣唱出的山歌,稱為巴山背二歌。2006年,巴山背二歌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去年11月,我們籌劃著拍一部非遺紀錄片,有同學推薦背二歌,傳承上千年卻面臨失傳的困境。”大三的李英杰,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攝像和剪輯。得知背二歌的現狀后,2016年12月10日,他和另外4名同學、1名老師帶著器材,乘車、轉車5個多小時,到了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李英杰和同學們在山里“與世隔絕”待了4天,拍了200多個G的素材,回學校后又“閉關”兩天兩夜,剪輯制作。投稿參加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同時,上周,通過校園微博,這部《巴山背二歌》傳網被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