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中國的強硬言論正在形成一個嚴重的誤判。特朗普政府似乎在醞釀各種各樣的經濟和政治制裁,從施加懲罰性關稅、指控中國為“貨幣操縱者”,到與蔡英文通話,不顧長達四十年的” 一個中國”政策框架。(譯注:本發撰寫時特朗普尚未明確承認一中)
該戰略將事與愿違。它基于美國政府的一個錯誤執政理念:一個新興強大的美國能用一切手段對付假想敵人,而中國的任何回應都不予考慮。事實遠非如此。
的確,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因此,35年來,它是中國宏偉的經濟發展的中心支柱。關閉美國市場無疑會抑制中國經濟發展。可是,美國也嚴重依賴中國,中國目前是美國第三大和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同時,中國持有美國1.25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及其它美元資產的債權,在為美國長期預算赤字提供資金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際上,遺憾的是,中國將過多的盈余資金借給美國,卻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本國經濟發展。
這種雙向依賴性,經濟上的說法等同于心理學家所謂的依賴性,具有很深的根源。八十年代早期,當時中國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源。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美國剛走出一輪破壞性經濟停滯周期,也需要新的經濟來源。困頓中的美國消費者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不僅成為中國增長的強大外來支持者,還受益于低價的中國制造產品。
因此,兩國為了各自所需尷尬地結為“權宜協定”關系。中國成為“終級制造商”,建立起一個日漸強大的經濟體,而美國接受了“終極消費者”的概念。
兩個經濟體的相互交流越來越融洽,最終上癮。中美雙方甚至開始互相塑造對方的經濟身份。美國于2001年向中國敞開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大門,這是中國作為“終極制造商”的里程碑。21世紀初,中國對美國國債的強烈需求保持住美國低利率、維持了資產市場泡沫,使“終極消費者”能超負荷生存。直到2008年,一切都結束了。
對人類而言,經濟的相互依賴終究是一種非常具有破壞性的關系。被相互依賴而滿足的表象迷惑,美國與中國都迷失了方向。彼此都過度投入地扮演服務于另一方的角色,而模糊了在經濟上的自我認知。這最終產生了一種扭曲的相互依靠關系:合作伙伴總在對方身上尋找,想要重新獲得自己缺失的那部分身份。
特朗普開始破壞該平衡,把中國當成阻止美國成為偉大國家的惡棍。特朗普召集了一個志同道合的資深貿易團隊來謀劃攻擊。從任命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為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為商務部長、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作為美國貿易代表,到任命雷克斯·蒂勒森為國務卿,美國政府對華偏見到達現代社會中史無前例的高度。
然而,他們在醞釀反華計劃時忽略了一個致命的風險:依賴性是一種密切相連的關系。當一方改變參與條款時,另一方因不被重視,通常會以牙還牙。特朗普于12月2號和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電話會談后,震驚的大陸官員一開始并未發表過多言論。
不過,隨著特朗普打壓中國戰略開始,他任命的顧問團和提出的政策對中國產生影響。大陸官員終于對美發出警告:如有必要,中國將會采取“強硬措施”捍衛合法利益。
這和不穩定依賴性反應階段的預期結果一致。受到蔑視的中國伙伴威脅要反擊。現在,美國將不得不承擔后果。
美國對此肯定無所畏懼,特朗普政府很快能感受到中國要報復的憤怒。若受到威脅,中國將會制裁在華經營的美國公司,最后對美國進口實施懲罰性關稅政策。一個經濟增長匱乏的美國很難不考慮這個問題。另外,預計中國不會再對購買美國國債感興趣,這是一個潛在的嚴重問題,因為,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很可能在“特朗普經濟”時期擴大。
不過,最大的悲劇可能是美國消費者,他們要承擔所有的后果?!懊绹鴥炏取睙o論是以犧牲中國利益,還是以所謂的邊境稅同等化為代價,似乎都是企業稅務改革的核心特征。這將降低全球供應鏈的效率,壓制消費品價格(以沃爾瑪為例)。
由于長期受到收入和工作的壓力,美國消費者依靠低價維持經濟。若特朗普對華經濟政策導致價格上升,中產階級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中美依賴性關系給特朗普對華制裁戰略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這預示著不詳前景:世界上最終重要的經濟關系破裂,可能對全球其他國家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
關于作者:
斯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公司前主席,著有《不平衡:美國和中國相互依賴》(The Codependency of America and China)一書。
(編譯:林黃閩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