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巧,2017年初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召開期間,正是唐納德?特朗普就職之時。前者主張全球合作共贏,后者推行國內貿易保護,反對全球化。
如今,主張全球化的領頭者,正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主席在2015年的聯合國演講中,重申了中國是世界各國在全球化合作中值得信賴的伙伴,中國有決心與大家一道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論以何種形式,中方都堅持全球經濟開放,共享繁榮,共同發展。
本周,習近平主席將以中國國家元首的身份首次出席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表示,習近平主席此次達沃斯之行旨在促發展求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來。
蔣建國還說道:“隨著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本土主義思潮的興起,世界走到了要戰爭還是和平、要貧窮還是發展、要對抗還是合作、要獨占還是共贏的歷史當口。”
很明顯,引領世界趨勢的領導力量出現了反轉。幾十年前,美國大力推動全球化,而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依然緊閉。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才開始改革開放。近年來,尤其是受到2008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沖擊后,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出現了持續地財富分配失衡趨勢,利益受損的中產階級工薪家庭認為,罪魁禍首是全球化,轉而去抵制它。
然而,通過提高關稅,或是其他舉措來抑制國外的制造業,這樣的貿易保護主義看似能為國內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率(尤其是中型工廠的工種),但最多只算是短期緩解,治標不治本。要知道,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商品價格必然上升,這樣一來,所謂的貿易保護主義,就相當于增加了貿易保護國國內消費者為進口商品支付的相應關稅份額。遭殃的還是國內低收入人群(貿易保護商品消費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有很高比例的人群)。總之,這就是用犧牲多數人來保全少數人的利益。
從表面上來看,作為國家政策,這樣的權衡是理性的,合理的。這樣的思路本質上無可厚非。可問題在于,我們身處在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中,久而久之,貿易保護主義只能阻礙經濟的增長,從根基上削弱一個國家實現真正富裕的相對生產力。發展中國家憑借其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在全球化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也是中國成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原因之一。但是,如今中國的發展在全球貿易中逐漸開始保持相對的獨立性——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收入的提高以及國內市場的擴大——但是為了自身的持續發展,中國仍是全球化的擁護者。理論上,這同時也對發展中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有利。
然而,挑戰與發展并存。整體來講,全球化的確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然而,具體分析來看,全球居民各自身處在相互獨立,各有差異的不同國家—— 一般由種族和信仰劃分——因此,全球化的既得利益并非是在國家之間平均分配的。相反,市場是理性,高效且殘酷的。全球化過程中,國家間發展的不平等在不經意間加劇,如果持續惡化則會引起動蕩,甚至暴力。那么最終,哪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
另外,全球化創造的財富,許多跨國公司和國際投資者才是最大利益既得者,這種失衡近一步擴大了世界貧富差距。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悲劇,因此,當今現狀急需改變,刻不容緩。身為全球化領導力量的一員,中國也必將擔當起全球化發展的重任。
(編譯:羅玲敏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