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駱駝灣村新建道路6條共20多公里,省道382公路至駱駝灣瓦窯的旅游公路已通車,村里也早已鋪上了水泥路。道路兩旁裝有太陽能路燈,村民們愛曬太陽的地方還修建有健身娛樂措施。
提及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49歲的鄭秀花感觸最深。經營著村里的第一家小賣部,經常要到外頭進貨的鄭秀花告訴記者,“路變好了,什么都方便。” 以前村里人買點油鹽醬醋煙酒等需要跑8里外的龍泉關,但是現在在鄭秀花家,很多東西都能買到。“多的時候一天掙二三十,少的時候掙兩三塊,但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鄭秀花還向記者透露,自家的小賣部,很快也將翻新。
沿村中水泥路而上,記者來到了滑梯、乒乓球桌、籃球架等設施齊全的“幸福院”。在這座院子的左側,住著包括劉春笑在內的5位老人。院子的右側,則是由5個6-8歲的孩子組成的兩個年級班。年輕人大量外出,老人和孩子是駱駝灣村扶貧最主要的幫扶對象。
坐在門口曬太陽的78歲老人劉春笑邀請記者進她的房間看看,除了空調和液晶電視,劉春笑老人指著兩張并在一起的床鋪,告訴記者,“翻身怕掉下來,工作人員貼心地幫我并在一塊兒。”在幸福院,劉春笑每年只需繳納1500元,便可吃住在此,“這些錢,我的養老金和低保來交就夠。”笑容里帶著知足,但是劉春笑老人也有自己感到遺憾的地方,“外面路修得那么好,但是我的腿腳越來越不方便了,不能經常出去外面走走。”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一刻都不能等,習近平的指示與囑咐,給了基層干部們強大的動力。
“再好的致富道路,也少不了青年。” 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曹建平最憂慮的是村里青年大量外流的問題。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攝
農民要致富 關鍵靠支部
三年前,來到阜平與村干部促膝相坐,共商加快脫貧致富之策,習近平強調,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農村基層的同志,工作在第一線,條件也不好,一年到頭操勞得很,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向你們表示誠摯的慰問。”他叮囑當地干部和隨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要原原本本把黨的政策落實好,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近幾年,在各級干部的帶領下,阜平縣貧困人口年均收入達到了翻倍增長。特色旅游扶貧、互聯網+扶貧、新能源扶貧……一條條成功的道路都是辛苦趟出來的。
加強管理百畝蘋果種植基地、蘋果種植合作社、中藥材種植基地、藥材種植合作社,流轉農民土地,擴大蘋果、藥材、木耳種植規模,升級改造核桃200畝,發展優質葡萄園100畝……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曹建平最憂慮的是村里青年大量外流的問題,“再好的致富道路,也少不了青年。”為了動員青年返鄉創業,曹建平甚至多次跑到北京做思想工作,“如果能回來,返鄉創業的政策非常好,而且村里需要他們在外面掌握的見識和經驗。”動員了數月,至今已回來了5名青年,未來發展的前景也讓曹建平更有信心,“五月份第一茬蘑菇收成后,看到好效益,應該能動員更多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