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市政府正式出臺了《重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我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攻略”:一是以市場為導向增加有效供給,二是積極穩妥去除無效供給,三是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負擔,四是加大風險防控力度,五是補強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短板。(新聞鏈接)
供給側改革,從方向到方案,向我們走來了,這個很高大上的東東,英文是Supply-side。盡管說清楚這個概念不易,但咱們不妨從重慶發改委副主任黃朝永舉的這個淺顯通俗的例子,來稍作了解,譬如生產礦泉水,發現賣不掉,說明市場可能需求不足或者產能過剩,于是來刺激需求,比如號召大家多喝礦泉水、多買礦泉水,包括想把礦泉水賣到國外去,最后發現國內外都賣不走,說明內需不足,外需也不足,這就說明礦泉水的問題不是出在需求側,而是出現在供給側。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從供給側方面,就要改善礦泉水的工藝、改善礦泉水的水質和里面的微量元素等,這實際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給,改善以后還是發現賣不掉,哦,原來還有價格太貴的問題,所以還得減負擔降成本……
咱們再從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角度講,需求側是企業,供給側是政府,改供給側,就是讓政府為企業服好務,讓企業減負,重慶專門制定企業減負30條,就是為這事來的。還有諸如審批權下放,窗口服務一條龍,微企孵化扶植一大堆舉措,都是為了讓企業能輕裝上陣,讓創業創新能風起云涌,能繁花似錦。
再往整個利益格局講,供給側改革也要提出新的制度供給,通過培養新的利益來對老的利益構成壓力,因為單純從改革老的利益下手,需要成本而且阻力很大,所以就培養新的利益,對舊的利益和舊的體制構成壓力了,這些舊的利益、舊的體制就可以去改變自己,同時新的利益也可以消化因為改變老的利益而帶來的成本。
供給側改革中的去產能,就是重慶這個方案里提到的,“用2-3年時間基本消除技術落后、環保不達標、生產不安全、長期虧損的企業”,這些叫做“重復過剩產能”的東東,是我們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就得逐漸放棄或者盤活,這就需要兼并重組作為重要手段。
當然,盤活存量是一方面,重視增量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重慶在這一塊,也未雨綢繆,早作打算,立足本地、著眼全球,把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這一塊的產值數據,已達1660億元,對全市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30%,這妥妥地就體現了攻略一:以市場為導向增加有效供給。
總的來講,從供給側發力,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方法、市場化的手段,矯正供需結構錯位和要素配置扭曲,促進供需新平衡。重慶被習總書記看好,從具體方案來看,所訂立的改革方向明確,目標清晰,日程緊迫,任務繁重,所以,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就得靶向引導、精準施策,既盤活存量更重視增量,要講效果,不要將精力過多用在通行證申辦,而是要攪活市場一池春水,不要將精力過多用在中場盤帶,而要將球打進球門,不要將精力過多用在病樹前詠嘆,要看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風起揚帆正當時,凝心聚力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