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任務。他還要求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市委全會上,把這些指示形容為“一場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大考’”,要求全市上下“努力考出好成績,向中央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兩年過去了,北京是怎樣應考的?
一曰瘦身健體。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得到了飛速發展,僅用幾十年走完了發達國家城市上百年甚至幾百年走的路。在集聚資源謀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諸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2014年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2151.6萬人,城市不堪重負,機動車已達到559萬輛,工作日擁堵持續時間接近2小時,人均通勤時間居全國首位,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00立方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很多能源均需外部供應。怎么辦?習近平總書記對癥下藥,為北京開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藥方。
二曰壯士斷腕。疏解功能,勢必涉及一些既有的利益。比如,赫赫有名的“動批”,服裝批發業務幅射到整個北方地區,一度被稱為亞洲最大的服裝市場,每年有6000萬元的產值,1327萬元的稅收。但是,動批周遭交通擁堵、環境臟亂、火災治安隱患突出,實在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不相稱。有關各方著眼大局,敢舍敢得,協調好利益關系,把動批的幾萬商戶成功安排到天津、河北的有關市場。2015年,北京全市共撤并升級清退低端市場150家。同時,工業企業向河北轉移項目超過80個,涉及總投資額約1368億元。
三曰騰籠換鳥。企業、市場遷走,會不會出現產業空心化?北京的做法是,把空間的轉移與產業的升級結合起來。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批發市場疏解,騰出空間,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疏解后的“動批”將變身金融、文化創意等業態集中區域,產值將從6000萬元增長到160億元。2015年,疏解“動批”的西城區經濟不但沒下滑,還增長了7%,這無疑是對“瘦身健體”最好的注解。
四曰一加二大于三。京、津、冀山水相連,以往經濟也呈“差序格局”,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北京把疏解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結合,積極推動三省市取長補短,共同打造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達到1+2>3的效果。兩年來,在交通方面,三地打通“斷頭路”、“瓶頸路”800多公里,未來將有27條城際鐵路聯通,“軌道上的京津冀”呼之欲出。在環保方面,三地打破行政區劃,實現聯合立法、統一監測,合力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為京津冀構建“綠色長城”“生態屏障”。在教育、醫療、旅游、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三地合作也不斷深化……
協同發展之路還很長,目前也只算是“期中考試”,期待北京繼續考出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