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孫若男) 2016年10月29日,由中國日報網主辦,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和廣播協辦的中俄網絡媒體論壇暨中俄新媒體青年領袖峰會在廣州市天河區召開。當日下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廣網副總編輯伍剛主持下,中俄媒體代表圍繞“中俄網絡新媒體的發展與合作”展開熱烈討論。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語部主任劉巖率先發言,以下是她的發言內容:
我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俄羅斯通訊社走完了四分之一征程,走了絲路中俄全媒體采訪活動,通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證明,媒體的確是溝通中俄民眾之間互相了解、互相認知的有效平臺,通過這樣的活動,特別是俄方的記者他們更加清楚地從感官上了解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歐亞經濟聯盟建設之間對接應該有怎么樣的關系,如何進一步的合作,也是絲路中俄全媒體采訪活動的小小感受。
國際臺對俄傳播已經做了62年的時間,我們對俄傳播的過程中,以前是從傳統媒體開始做,現在慢慢過渡到新媒體,在新媒體領域里,我們有一些自己的嘗試,也想在這兒和大家分享一下。新媒體領域,首先我們是跟俄羅斯西伯利亞廣播電臺在當地有調頻廣播落地,這也是我們的看家本領,做廣播起身的。做調頻廣播落地的同時也在他們網站上落地,在西伯利亞有100萬左右的聽眾每天可以通過網絡收聽我們的廣播。除此之外,我們在1999年開始做國際在線的俄文網,每年大約瀏覽量在200萬左右,國際在線俄文網是綜合介紹中國,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俄羅斯介紹中國的綜合性網站。除了這個以外其實我們還有自己的手機客戶端,有一個China Radio的視聽客戶端,可以收聽我們的廣播節目,長廣播節目,也可以收聽短小的《歷史上的今天》廣播節目,還有圖文、視頻素材,每天都有針對性地向俄羅斯受眾傳播,介紹中國。
除了這個以外,我想可能大多數對俄傳播的中國媒體也都會做的就是在俄羅斯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自己的主頁,在俄羅斯的VK平臺上,我們也開設了國際廣播電臺的主頁,現在大概有10萬左右的粉絲,粘和度還算可以。
除了以上說的這些,今年我們《今日俄羅斯》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簽署了一個合作協議,這個合作協議其實既是針對媒體年而來的,同時也是針對新媒體領域合作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準備共同打造中俄移動融媒體平臺聚合性的APP,這個APP的特點,技術上來說是比較先進的,語言上是中俄雙語,內容應該說是集合了目前可能會有的中俄之間非常詳實的、方方面面的內容,中俄移動融媒體APP客戶端是想為中俄兩國的用戶提供資訊、音頻、視頻,除了提供這些內容以外,我們還想為中俄兩國的用戶提供社交和購物等方面的服務平臺,我們希望能打造一個很權威的,同時又很官方的中俄之間的新媒體領域的平臺。
中俄移動融媒體平臺有一個功能是瀑布流,它是一站式集成很多音頻、視頻等內容,同時還提供豐富的服務功能。也可以說是能將所有對中俄之間感興趣的用戶,從各類成群APP的應用中解放出來,有中俄移動客戶端,應該說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第二個核心功能是云服務的功能,通過我們要建成的中俄移動融媒體平臺,我們可以節省終端的資源,以云端為主,把自有的資源和社會化的資源進行整合,同時以卡片式的方式實現了去客戶端化,實現一站式的直達。
未來中俄之間的新媒體合作我想提三個小小的建議:
建議一,加強規劃性的合作項目。應該說中俄之間能以媒體為主體來做這種媒體年的活動,可以說給中俄之間媒體搭了很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媒體既是搭臺的,同時也是來唱戲的,應該說新媒體在中俄之間的合作是首當其沖的,如果將各個媒體項目、各個媒體倡議能落到實處,我想這也是媒體年非常重要的成果,而且能使中俄的新媒體合作成為有機的整體,應該說是雙方都能把各自視為自己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這個是非常有意義的新媒體之間合作的成果。
建議二,加強打造合作的品牌。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目前中俄之間的媒體合作,特別是新媒體領域的合作已經有很多項目落實,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新媒體領域就像上午發言時《今日俄羅斯》提到過,是需要打造品牌項目的,打造這種品牌項目可以吸引更多的中俄媒體參與進來,能打造一個或是多個長期的國家級的中俄新媒體領域的合作品牌,我覺得是有必要的。
建議三,能夠拓展合作的區域。雖然說中俄之間的媒體合作現在更多的只是局限在中俄兩國之間,未來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多地向全球擴展,實現中俄媒體發聲、覆蓋范圍可以在全球領域、全球范圍內合作傳播。
我相信中俄媒體的合作,特別是新媒體領域的合作一直在路上,而且肯定會合作得越來越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