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在第十二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做主旨發言。論壇9月27-28日在東京舉行。(中國日報 蔡虹 攝)
中國日報東京9月27日電(記者 蔡虹)作為中國和日本宣傳、研討及促進兩國關系的重要民間交流平臺的第十二屆“北京-東京論壇”9月27日在東京開幕。
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在全體大會做主旨發言中指出,中日作為亞洲和世界重要國家,兩國關系的冷暖變化,始終關系到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發展進程。近些年來,受種種因素影響,中日關系不斷遭遇艱難險阻,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今仍未完全回歸正常發展軌道。這種不健康狀態影響中日合作,延緩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牽動地區和平穩定。
他說,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期間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雙邊會見時強調,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是發展兩國關系的“壓艙石”,2014年年底雙方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是兩國關系改善的“安全閥”。雙方應該恪守有關原則和共識,管好老問題,防止新問題,確保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不動搖。做到這些,中日關系持續改善就有了根本保證。
針對近年來國際社會熱議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有人擔憂中國會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唐家璇說:“這完全是杞人憂天。”
他強調:“無論是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還是‘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都體現了我們尋求和平發展、鞏固睦鄰友好的一貫目標。無論是為應對全球變暖作出減排承諾,還是在國際維和中積極作為,都表明了我們融入國際體系、承擔大國責任的堅定決心。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展現了我們堅持開放包容、分享發展紅利、謀求互利共贏的合作思維。一言以蔽之,中國的發展帶給亞洲和世界的決不是威脅,而是利好和機遇。”
唐家璇說,日本是中國最大鄰國之一,兩國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互補優勢明顯,合作潛力巨大。我們重視中日關系,致力于推動兩國關系發展的愿望是真誠的,這一點沒有任何變化。中國發展不會擠壓日本生存發展的空間,已經并將繼續給日本發展帶來紅利,反之亦應如此。希望日方能同我們相向而行,客觀認識中國發展,抱定共同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將中日第四個政治文件關于“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的表態反映到政策上,落實到行動中。
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唐家璇強調中日應抓住重要歷史契機,推動中日關系穩定改善發展,同時也應立足重要時間節點,思考未來中日友好的前進方向。
他在發言中說,運籌中日關系,既要尊重歷史,又要立足現實,同時面向未來。就當前而言,雙方應妥善管控、處理好新舊矛盾,同時腳踏實地地推進務實交流與合作,推動中日關系持續穩定改善發展。
唐家璇對推進中日關系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兩國應當正視歷史淵源:中日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友好是主流。二是兩國應維護和平海洋。中日隔海相望,這片海域理應成為雙方合作的試驗田,而非沖突對抗的角斗場。在南海問題上,帶有政治意圖的炒作和介入只會使問題復雜化,希望日方支持直接當事方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三是中日應拓展互利合作。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應加強合作,履行責任,做地區和世界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四是兩國應該擴大國民交流。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目前兩國國民感情疏遠的現狀令人擔憂,這對雙方各界的引領責任提出了現實課題。
本次論壇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日本外務省的支持下,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及日本言論NPO共同主辦。論壇的主題是“面向亞洲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日合作”,來自中日的學者、專家、企業家以及媒體工作者將就政治、安全、外交、經濟、媒體等課題進行分組討論。
(編輯: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