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浙江一醫院,一位護士正在為患者測量體溫。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我剛來中國的時候,聽到中國朋友說“要去醫院”都非常擔心。因為在我們那里,去醫院往往意味著病情很嚴重,要么是危及生命的緊要關頭,要么是預約好的專家手術。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去看全科醫生。
本屆全國衛生工作大會將討論實現“健康國民”所需落實的步驟。中國醫療改革計劃為全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減少醫療負債導致的經濟壓力。其核心任務就在于創建以全科醫生、社區醫療中心為底層基礎的分層醫療系統。
隨著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齡化,中國的醫療系統及醫療方面的財務支出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僅僅依靠醫院的醫療系統是無法應對這些挑戰的。我們固然需要醫院,為那些重病患者提供治療,提供手術、放療等特殊治療。但是醫院本身的運營成本很高,對于病人來說體驗和方便程度有時不能盡如人意。
由于在線、電話預約尚未完善,病人(或他們的親人)需要前一天晚上或者當天一大早到醫院排隊掛號,然后等待叫號,但醫生實際看診的過程只卻有短短幾分鐘。如此一來,中國醫生每天面對的病人量和壓力都非常大。但一個運轉良好的醫療系統本不該如此。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用這種分級診療方式,就是由高素質的全科醫生和初級醫護人員在社區醫療中心為民眾提供最便捷有效的高質量醫療護理。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和全科醫生得以建立一種聯系,讓醫生們更好地了解每個患者及他們的需求。大多數情況下,病人的需求都可以在社區診所得到滿足。假若需要專家介入,診所職員也可以將病人轉診到醫院,接受專家治療。
中國已經在向這方面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這種巨大的變革也不能一蹴而就。全科醫生、護士需要特殊的訓練,也需要可觀的薪水來支持。同時,在全科醫生就可以解決的情況下,人們就不應該再去醫院看病了。
李克強總理說過,健康是幸福之基。同樣,全科醫生也是良好運作的醫療系統之基。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在到訪北京后和習近平主席談論道她的“中國夢”:當她退休回國的時候,她會找一個離家近的優秀的全科醫生來料理她的健康,關注她的醫療需求,并且在必要的時候幫助她去醫院就診。
實現這個“健康國民”的目標——每個人家附近都有可靠、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并非易事。但以中國過去應對挑戰的務實態度和堅決心態,這個目標完全可以達成。這也能夠幫助中國國民步入健康繁榮的未來。
關于作者:
施賀德(Bernhard Schwartlander),世衛組織駐華代表
(編譯:魏蘇蔭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