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至5日,一年一度的G20峰會將在杭州舉辦,屆時世界大國的領導人(以及歐盟的代表)將聚首討論一系列迫在眉睫的挑戰。挑戰來自于三方面:經濟、地緣政治和環境問題。要想應對其中任何一項挑戰都絕非易事。
就經濟而言,世界經濟正處于增速放緩階段。世界經濟仍然受到2008年債務危機的余波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那一年標志著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的繁榮時期已經終結,而新的全球經濟體系亟待建立。然而關于這一新體系如何建成,以及世界經濟需要經歷怎樣的調整才能重新建立體系,尚未形成共識。
就環境而言,大自然正面臨著沉重的壓力。想必中國人已對此深有感觸,國內遭受污染的天空與河流便是證明。由于渴望舒適的生活和充足的物質,人類長時間以來不斷掠奪地球的資源。如今人類迫切需要采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問題。
理想情況下,應對環境問題的行動應當包括減少人類所有的開采活動,有人將之稱為“逆增長”(degrowth)。這就要求人類減少生產和消費,以便迅速降低化石燃料產生的排放量。不幸的是,該計劃在目前并不可行,因為該計劃的實施會令全球經濟陷入一蹶不振的惡性循環。因此,最好的情況是在目前采取一些較為溫和的計劃。
換句話說,杭州峰會期間,世界領導人將承擔只有他們能夠勝任的工作。各國的優先事項和議程各有不同。要使各國求同存異,在21世紀如何實現人類和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利益最大化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著實不容易。
我們需要在一個清晰的框架下冷靜地開展對話。考慮到談判各方明顯缺乏互信,要建立清楚的框架也并不容易。我們也需要頭腦清醒的領導人,老實說,這樣的領導人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精英之中非常稀缺。
然而,我們仍然有必要保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本屆G20峰會將在杭州召開本身就代表著進步的機遇。在過去幾年里,中國已經開始探索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位置,并展現出一定的領導潛質。2005年,美國當時的副國務卿羅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提倡讓中國擔當“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中國政府已采取了一些行動回應他的倡議。
自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上任后,中國發起了一系列倡議,如建設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些倡議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但卻是通過交通網絡、合理融資和建設急需的基礎設施來連接亞洲、東非和歐洲的建設性嘗試。
中國也表現出與美國合作的意愿,希望共同實現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制定的目標。
中國政府也表達了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意愿。改革的目的是將經濟重心從過度工業化生產轉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
這些積極跡象都表明,中國開始嘗試承擔建設性的國際領導地位。
二十國集團中,中國制定的結構良好、逐步推進的系統性改革計劃是迄今為止最連貫的。中國主席習近平堅定的形象也表達了中國要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政治意愿。因此,即便其他國家某些領導人可能有所顧慮,習近平主席也很有可能與其他國家建立互信關系,從而說服各國領導人共同邁向地緣經濟改革,滿足當今世界迫在眉睫的需求。
關于作者:杰里米·加利(Jeremy Garlick),布拉格經濟大學簡·馬薩利克國際研究中心學者。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日報網立場。
譯者:彭瑤 編輯:齊磊